中国古代关于性善、性恶的五种学术观点 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是谁

孟子 。
解释:人最重要,国家第二,国君为轻 。
来源:战国时期孟子所在的《孟子·奉献》 。原文如下:
孟子说:“民为贵,国家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丘民为天子,天子为诸侯,诸侯为医生 。”
白话文:子说:“人最重要,国家第二,国君为轻 。因此,得到人民心中的天子,得到天子应许的国君,得到国君应许的医生 。”
内容简介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撰写 。它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民本、格君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作品 。孟子曾模仿孔子,带领门徒周游世界 。但当时各国都不接受,退休和弟子一起写书 。《孟子》传世七篇:《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奉献》上下 。学说的出发点是性善论,提出了“仁政”、主张德治的“王道” 。朱将《孟子》和《论语》放在南宋、《大学》和《中庸》一起被称为“四书”,《孟子》是四书中最大的部分,有3.5万多字 。从此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的内容 。

中国古代关于性善、性恶的五种学术观点 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是谁

文章插图
孟子简介
【中国古代关于性善、性恶的五种学术观点 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是谁】孟子(前385~前304,前372-前289),战国中期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孔子(孔子名言名句) )孙子思的弟子,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被儒家尊为“亚圣” 。
孟子曾游历过宋、滕、魏、齐等国,阐述了他的政治主张,并在齐为卿 。晚年退出了《孟子》一书 。有七部传世的《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 。他继承和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儒家大师,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
七篇《孟子》
《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全心全意”上下 。
(南宋朱将《孟子》和《论语》、《大学 (书)》、“中庸”一起被称为“四书” 。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考试的必备内容 。)
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成了“仁政”的理论 。
“制民恒产”使每个农民拥有100亩土地和5亩房屋,并拥有至少的生产资料;
“不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时间;
“省刑罚,薄税收敛”,使人民物质生活条件最低;
加强道德教育,让人民了解“孝、忠、信”的道理 。
孟子看到人民受到封建地主阶级剥削的压迫,试图采取这些措施缓解阶级矛盾,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但仍有利于生产的发展 。
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与“仁政”理论联系在一起 。“民为贵,国家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尽力) 。
他认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支持,才能获得和保持统治地位,所以他主张君主要实行“仁政”,与人民“幸福” 。中国人可以杀死伤害人民的君主 。商周王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 。武王攻击了周朝 。他认为这是正确的杀戮,并说:“闻到一夫周,闻不到杀戮”(孟子梁惠王) 。
虽然孟子有同情人民、谴责暴君的一面,但他的政治思想仍然保持着封建制度,所以他宣扬:“劳动者治人,劳动者治人 。”(孟子·滕文公) 。这一观点长期以来一直是为剥削制度辩护的理论基础 。
性善论是孟子理论的出发点,其主要主张是“仁政”、“王道”理论 。司马迁认为《孟子》是孟珂自写的,“孟珂如果不同意,就退出了万章之徒序《诗》、《书》描述了仲尼的意思,写了七篇《孟子》 。(《史记·孟荀传》)但也有人认为,从书中的语言来看,其编辑很可能是战国中期孟子的弟子 。
附:儒家关于性善性恶的五种学术观点 。
中国古代关于性善性恶的理论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章太炎曾将儒家有关理论归纳为五大派:
告子主张性“无善无不善”
孟子主张性善,这是因为孔子的观点“性相似,习相远”(孔子的意思是人天生性相似,都是善良的 。因为后天的“习”,即社会环境和物质欲望,人们的“性”差距变大了,有些人变成了“恶”)
荀子主张性恶(他认为人的善良和善良都是伪装的 。因为生来就有名利、饮食、声音的欲望,所以所有的让步、忠诚、礼仪都不存在,表面上的存在也是假装的);扬子(杨朱)主张善恶混有
漆雕、世硕公孙、王充主张善恶因人而异,可分为上、中、下三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