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结婚礼仪流程( 四 )


闹洞房之俗,虽说很普遍,但北平究竟是一个古老的文化都市,有些人家,家长的思想过分保守,以为“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婚礼始终应在严肃气氛中举行,这种家庭当然只有“免俗”了 。
十一、分大小
拜家庙拜祠堂统称为拜祖先,这是拜过天地之后,一个最重要的节目,因新娘“过门”之后,就是丈夫家的一员,而不拜祖先是不算数的,所以拜祖宗是很重要的 。
拜过祖先之后,就要“定名分”,俗语叫“分大小” 。就是要认识婆家家庭分子中的长幼辈分 。人口简单的小家庭 。新娘就在洞房之夜叩拜公婆和认识家族近亲的辈分关系,惟如大家族人口众多,洞房之夜不及一一叩拜,所以必须在次日上午由妯娌陪同分别拜见 。拜见长辈必须磕头,对平辈则以作揖及双手拜拜为礼 。拜过家族就拜前来贺喜的亲友 。并且无论拜见何人,都要夫妻同拜,俗语叫“双礼” 。无论家族或亲友,要是长辈对新娘都有赏赐,普通都是送一红包,内封银元或钞票,数量多少都没一定 。也有送首饰、衣料等贵重物品的,俗语叫“贺红”,亦称“见面礼” 。
十二、会亲
新婚次日,新娘拜过祖先家族及亲友之后,男家尚有一项重要礼节,就是会亲家,简称“会亲” 。据李家瑞编《北平风俗类征》说:“是时,新娘姑、姨、娘舅、外祖、外母齐集于男方 。对新郎之父母,说些客气之谈,为新娘免灾 。吃酒时,一人一席,至多两人一席,但必须二人作陪 。如是,女方来十位宾客时,而男方必须二十人作陪也 。此时,新郎向女方之来宾行礼,来宾即赠以带子(表示生子)、扇子(表示生个善子)和钱袋 。袋中有钱一吊者,为当朝一品,二吊者为和合二仙,三为三台子贵,四为四季平安,五为五子登科 。以至于七、八、九、十,也都念念有词 。”由此可以看出“会亲”之宴,相当隆重,并且要“一人一席”,还要“二人作陪”一节,对“亲家”的宾客又是何等尊敬?不过从“对新郎之父母,说些客气之谈,为新娘免灾”这些话中,又可体会到当时的新娘在婆家的处境了 。
十三、回门
“回门”之俗,南北相似,就是婚后第一次,女家接新娘归宁,同时新郎也要一块儿去,俗语叫“回门”,或“三朝回门” 。不过也有在四日归宁的,也许是因大户之家礼节繁缛之故 。一般婚姻过程,大致是从“议婚”起,到“回门”止,就算完成了 。惟回门之日,新夫妇不能在女家过夜,必须在当天赶回男家 。此后九日,十二日,十八日,女家都给新娘送食物,俗语叫做单九、双九、十二天 。婚后满一月时才能回娘家住一月 。在娘家住一月再返婆家,俗语叫“住对月” 。以后逢年过节,女家都会接姑娘回家过节,借以团聚数日 。
北京的“吃秋”习俗:
咱四九城的老北京人在入秋后有“吃秋”之俗,民间亦有“立秋炖大肉”的俗语 。为什么要吃秋呢?这与先民们把夏季称为恶季,夏老虎有关,旧京时环境卫生差各种疫病丛生,害病后体质瘦弱;又因数伏时节气候酷热潮湿,人们常出现胸闷不适、四肢无力、出汗较多、精神萎靡、胃纳欠佳等症状,使人体日渐消瘦,所谓“一夏无病三分虚”,古人称这些症状为“苦夏” 。老北京还有“秋季补的好,冬天病不找”的俗语 。正因上述的缘故老北京传承着吃秋进补的习俗 。吃秋,老北京时不同的阶层人们有不同的吃法 。一般中下层的百姓人家讲究“吃秋鲜儿”他们认为吃新粮吃新的蔬果最富有营养 。俗语曾有“去暑找黍,白露割谷”之说,入秋后各住户中的主妇们要尝鲜儿,常去购买新上市的玉米(即玉蜀黍)面、玉米渣、高粱米,新小麦磨成的白面,用这些新粮为老少一家人蒸制出美味的枣窝头、枣馒头、懒龙、花卷以及玉米渣粥、高粱米饭等花样主食,或者割点肉买点新上市的韭菜、茴香、小白菜制作出馋人的水饺、锅贴、菜团子、糊饼、馅盒子等 。家境较好的四合院人家入秋后常烹制红烧肉、红烧鱼、炖鸡鸭等富含蛋白质的肉类佳肴来贴秋膘 。而旧京的一些社会名流、文人墨客、演艺界名伶们的吃秋则非常讲究,常携家人或约好友下饭庄饭馆 。聚餐,饮酒品尝名肴或吃北京风味的烤鸭烤肉涮肉等名吃 。一些人还有手提着全聚德的烤鸭或水果等相互馈赠之俗 。这些吃秋及送礼之俗曾是旧京街市及四合院一道市井秋景儿 。另外秋季正是山货水果蔬菜丰收之时,在旧京庙市上和街市果局里及胡同里都有吆喝售卖旧京郊区盛产的核桃、栗子、柿子、苹果、京白梨、山里红,以及平谷或桃郎家园的枣儿等山货,百姓们常尝鲜儿并储存起来 。如今北京人的生活无限美好,饮食上大肉大鱼常吃再不缺营养去贴秋膘,人们在进入秋冬后更需多吃些蔬果五谷杂粮平衡膳食,以使人体更加康健益寿延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