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结婚礼仪流程( 五 )


老北京的丧葬习俗:
灵堂设置和祭奠:人死后的停丧日期因家境不同而有长有短 。除“四天接三五天埋”和极贫之家不计时日外,有七天、九天、十一天、十三天和三七、五七、七七(四十九天)种种日期,都是三日接三,出殡前一天伴宿,其中念多少棚经是随便的 。早年人死后很少借庙宇移灵办事的,都是在本宅搭棚办事 。人死的当天一方面准备棺殓,一方面就招棚铺搭棚 。搭棚是平地立杆,顷刻便成楼台,和杠夫抬杠全是北京特有的技术 。所搭的棚按不同季节区分质料:冬日搭“暖棚”、“布棚”;夏日搭“凉棚”、“席棚”,凡四面上一半玻璃的叫做“玻璃棚” 。以形式分:大富之家可搭“起脊棚”、“三殿两卷棚”、“一脊一平棚”,有脊棚只能用在丧事上 。中等人家都搭“平棚”,上素玻璃 。下等人家好的可以搭“一撒竿凉棚”,次的只能支“布帐子” 。丧事灵前应有“月台”,并有头二三号之分 。头号月台上有天井,可以由前、左、右设阶,二号稍小一点,三号设天井,只前方一阶 。穷家没有月台,可以平地安栏杆,再穷连栏杆都可不用 。有身分的人家,棺木例加红锦
“落地罩”,左右设幔帐,由外看不见守灵的丧家妇女 。灵前扎素花灵帏,前挂白布灵帏,棺前设红锦大坐椅,椅前设灵桌,桌上设“闷灯”和五供 。旗籍世家还在桌前设矮桌,上放“锡奠池”,池左设“执壶”和“奠爵”,备来宾奠酒致祭 。如遇皇帝赐奠或尊长上辈致奠,即改设高茶几,以便立奠 。汉人不设奠池,体统的人家设高茶几,预放香炉燃炭,备檀香,为来宾拈香致祭 。次一等的即在五供内高香炉中放五炷高香或白速定,白纸黏妥,来宾举香后,仍插入炉中 。月台中心设蓝布拜垫,上罩红毯,表示丧家不敢请来宾跪素垫,而由来宾自行揭去红毯以示谦逊 。
北京生子习俗:
老北京的育儿包含大量满族习俗 。老北京皆知“子孙娘娘”、“送子娘娘”,是众“娘娘”中重要的一位 。不少人家(不论旗汉)在家里供奉着这位娘娘 。无子者供之,是为了求子 。有子者供之,是为了保佑孩子健康成长 。这位“娘娘”原籍关外,是满人进关时带到北京的,其原名叫做forifodo omosi mama,是满族萨玛信仰中的“保婴之神” 。原称mama是满语,意思是“奶奶”,即祖母,进关后依汉俗而改称为“娘娘”,可能是汉俗称女神为“娘娘”吧 。依北京旧俗,生子满三天必须“洗三” 。老北京开玩笑说“人有两个三,先洗三,后接三” 。自从洗三那天开始,老北京的育儿中是满汉舍璧的混合习俗 。先说“挂线” 。洗三之日可以挂线,弥月(满月)之日也可以挂线 。自姥娘家始(满族称外祖母为姥娘 。(红楼梦》中有尤老娘,即是 。姥姥一称是华北汉族的称
【北京结婚礼仪流程】法),亲戚皆可挂线,当然本家长辈也可给孩子挂线 。挂线就是用蓝白二色棉线挂在孩子脖子上 。老北京不论旗汉皆有此举 。“线”实际上来自满族习俗 。满族萨玛信仰有“背灯换索”、“柳树枝求福”请祭 。“线”就是由“索”演变而来的 。依满族旧俗,为了孩子健康,用蓝白二色线和碎布条捻成“索”,挂在孩子脖子上 。祭“佛多妈妈”(即前述forifodo omosi mama),并用柳树枝与神板相连 。祭毕,将“索”从孩子脖子上取下,放入“妈妈口袋”里,挂在西墙神板下面 。这是纯满族旧俗,来自其久远先世 。满人入关将此俗带人北京,成了老北京习俗 。再有,洗三之日,用艾蒿煮水给孩子沐浴,这时有“添盆”之俗 。添盆就是亲友来贺时,将铜钱放入孩子沐浴用的盆里 。这是汉族的古老习俗,但后来北京旗人的孩子洗三之日,没有不添盆的 。挂线和添盆说明北京育儿是满汉合壁 。满族人原不信佛教,而自古即保持其萨玛信仰 。满人入关日久,至清中后期,满人从汉人学得与信佛有关的一些举动 。依汉族古老习俗,最好将不好养活的孩子送到庙里,拜和尚为师 。这个孩子虽仍养在家里,但认为是已经出家为僧,称为“记名和尚” 。家长每年送给庙里一些钱以为谢礼 。认为这样一来,孩子已不是在家人,而已成出家人,“三灾八难”不侵害出家人,不好养活的孩子就逃脱了灾难 。人们开玩笑称这样的孩子为“小和尚” 。还有的记名和尚由其和尚师傅赐以法名,就更带佛教色彩了 。这样的孩子长大成人,至于婚配之年,必须“还俗”后始可议婚 。怎样还俗昵?原来有一番仪式 。孩子成年后,家长与老和尚商议要当,订出日期 。到这一天,家长带孩子到庙里,先拜佛,然后拜和尚师傅 。事先己在殿门口摆下一条板凳 。礼拜完毕,老和尚手执木棍一根,朝孩子打去,孩子忙躲避,往外跑,老和尚追 。孩子跑到殿口,只见有一条板凳拦路,孩子从凳上一跃而过,跑出庙外,仪式完成 。这个仪式称为“跳墙”,这个孩子叫做“跳墙的和尚” 。一跳了墙,就由僧返俗就是还俗 。还俗后即是俗人,就可以议婚了 。这是纯汉族习俗 。到清代后期,满族人家的孩子娇生惯养,所以不少到庙里记名的,后来跳墙还俗 。不但一般旗人如此,连王公宗室家也有这样的 。“抓周”是汊族的古老传统,满族原无此俗 。满族原来的习俗是生男孩在门口挂弓箭,并无周岁抓物的举动 。清代末期,满人家也效汉俗而行,也抓周,但与汉族稍有区别 。满族男孩抓周时,备有小弓小箭,还有小刀之类,总之不失其先世的狩猎传统 。女眷跪拜兔儿爷,兔子因繁殖能力极强而被认为是生殖的象征,在正月十五,全家女眷跪拜兔儿爷,以佑人丁兴旺 。但兔儿爷被祭拜完后就成了儿童玩具 。北京的兔儿爷造型滑稽,穿上武将服装,还骑着虎 。天津有兔二爷,造型就简单多了,更像兔子 。兔儿爷是北京文化里所独有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