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结婚礼仪流程( 七 )


意;向宾客敬菜时,要注意客人的饮食爱好,次数不能多,量不能大,否则会让客人尴尬;主人要注意席间相互交流的广泛性,不要热此冷彼,如有女宾,更要注意谈话内容和对女宾的尊重;主人不能先于客人放下碗筷,直到客人表示已吃好方可辞宴;主人要陪主宾,漱口、净手后到另座饮茶 。大户人家做饭时,要求厨师盛盘上菜时盘子四周不能有菜渍,上菜要用双手端盘、端碗,手指不能抠在盘沿和碗边上;盛饭、盛汤,倒茶时不能太满,斟酒要满,但不能溢出;倒茶的动作要规范,切忌将碗盖扣在桌子上,茶壶嘴对着客人;倒茶后要后退一步再转身离去;给客人上烟时要用盘子端给客人,切忌用手递烟,不要用一根火柴给数人点烟,不要在客人面前用嘴吹灭火柴和随意扔掉火柴梗,不准当着客人扫地、掸桌子,尤其不准将茶水泼在地上 。另外,在客人面前,主人不能训斥孩子和仆人;主与客的孩子发生争执,主人要将自己的孩子拉走,不管谁是谁非,都要向对方表示歉意,但不能当着客人面教训自己的孩子,否则客人会感到不自在 。宾宴一般也是不让孩子参加的 。记得小时候家宴时,要求孩子们要做到懂规矩、尊敬人、讲礼貌、有教养,有三个不准:吃饭时不准出现喧哗声、碗筷碰击声,更不准用筷子敲桌子敲碗,不准吧唧嘴和出虚恭 。二祖母说吃饭时听到吧唧嘴的声音让人作呕,吃饭时出虚恭令人难以忍受 。并让吃噎着连续打嗝的孩子主动下桌,不准拖拉椅凳以免发出刺耳的声音,这就是不准出声的要求;二是不准“下嘴”,长辈不动筷子孩子们是不能先夹菜的,不准将嘴填得满满的,不准狼吞虎咽,不准站起身来夹菜,够不到的菜可示意长辈给夹,不准用筷子在菜盘中乱挑乱翻,不准边吃边用双眼紧盯着桌上的菜,不准用筷子指人,不准将不爱吃的东西和口杂牙秽扔在或吐在地上,不准掉饭粒,揭馒头皮和剩饭要将饭碗扒拉干净 。最忌讳的,就是孩子将筷子直插在饭碗中;三是绝对不准孩子喝酒 。当年两个祖母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乐乐,在饭桌上玩些游戏,输了要出节目,吃完饭还要让孩子们比比谁的饭碗和桌面最干净,席间温馨的气氛十分浓厚 。“孝”家宴时讲究要尊重长辈,要尽孝道 。小时候入席时大祖母,二祖母坐在上位,因三祖母瘫痪,不能参加但要给留下位置,以示其在家中的地位 。待大祖母发话“都来坐”时,大家才按排行顺序入座,年纪小的孩子们要另桌而食 。几位大妈和我母亲只能侍立在家人背后给布菜、斟酒、倒茶、递毛巾 。两位祖母在每次家宴中都要给几个儿媳妇点她们最喜欢吃的菜,以犒劳她们平日的辛苦,在家宴中称犒劳菜 。祖母既慈祥又很威严 。在饭桌上大家要观察两位老太太的情绪 。情绪不好时,必须按规矩办事,敬酒、说个奉承话都不能少,用词要有长次之分,更不能厚此薄彼,因此大家都很谨慎 。情绪好时,二老也谈笑风生,拉拉家常夸夸对方的孩子 。大祖母此时会发话:“大伙儿在一块就是图个乐,还那么规矩干什么?”这时大伙才会放松,气氛和谐愉快,大人们还要领着各自的孩子到主桌上给老人问好 。姐姐会讨老人的欢心,从兜里掏出几粒花生豆或糖块塞到老人手中,二老高兴得合不拢嘴,对外孙女赞不绝口 。二祖母更随便一些,会到孩子们桌前逗逗孩子,还让孩子夹点菜喂到自己口中,孩子们也特别高兴 。大家就是在活跃融洽的气氛中享受着天伦之乐 。这种“孝”不只是晚辈对长辈的敬、尊,也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 。因此,晚辈就更加敬重长辈更加孝顺老人,在每个人的心中铸就了真诚的孝道 。“德”是一种品行,在家族的饮馔中有“让、度、俭”的要求 。“让”是要求大家相互谦让,不要好吃的抢着吃,要先让别人吃,哪怕都被吃光也不能有怨气,要做到让为先;“度”要求喝酒吃饭要有度,不能暴饮暴食,更不能劝酒无
度,置人于醉 。“俭”是要节俭,不能浪费,尤其要求孩子不能浪费粮食,两位祖母经常嘱咐设宴不要铺张奢侈 。宴席结束后,都要将没动过筷子和未曾上过桌的菜带回家 。“教”是饮馔方面的家庭教育 。通过口传身教,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继承了家族中的老规矩和礼俗,在与家庭教师共同用餐时,祖母总是要求几位教师给孩子“训话”,并根据社会时尚向孩子们提出新的要求,看到不好的现象就去指点一下,让孩子们知道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寓教于吃中 。在礼、孝、德、教的影响下,孩子们养成了较好的饮食习惯,进而形成了礼重形式、孝重心理、德重行为、教重继承的饭桌文化,而这些,也是老北京文化的一个缩影 。老北京三伏天食俗老北京民间有句俗语:“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就说的是旧京数伏天家家信守的饮食民俗 。为什么有这个食俗和俗语呢?据说与节气和那时菜农生产技艺有关:农业落后,也没有暖棚设施,没有更多夏令青菜供应百姓,夏至数伏时正是蔬菜青黄不接断档之时,也因老北京伏天时特炎热,汗流浃背的人们都愿在此时弄些简单少油又清淡爽口的饭食,所以就衍生出伏天吃饺子、面条、烙饼的食俗 。饺子,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饺子最初称“馄饨” 。据史载: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一书中就记述一种馄饨食品:“今云馄饨,形如偃月,天下之通食也 。”近年在吐鲁番一个唐代古墓里出土的木碗中就发现了十多个饺子,其形状跟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 。到清代时吃饺子称为煮饽饽,《燕京岁时记》上云:“每届初一,无论贫富人家皆以白面做角食,谓云煮饽饽 。”以上可见老北京人吃饺子历史之悠久 。北京人一年四季都爱吃饺子,在伏天饺子的品种及用馅也多种多样,有水煮饺子、烫面饺子、油煎饺子、锅贴饺子等 。馅有一个肉丸的,有肉拌南瓜倭瓜或西葫芦的,有一年四季吃不腻韭菜馅的,还有用鲜藕、木耳、鸡蛋、口蘑制成的藕馅饺子 。小时候家里还喜欢制作瓜馅的锅贴饺子 。来源: 北京晚报饺子也叫“伏(福)贴”或“贴伏(福)”饺子,“伏”与“福”谐音,有纳福吉祥富贵之意 。老北京社交会友礼仪旧时,北京人探亲访友要携带礼物,讲究送“京八件”,即“大八件”、“小八件” 。这原是清胡皇室王族婚丧典礼及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礼品和摆设,后来配方由御膳房传到民间 。其主要成分是精白面、白糖、猪油、蜂蜜及各种果料籽仁 。所谓“八件”,即八样点心,一般有麻饼、枣花、卷酥,有的刻上福、禄、寿、喜等不同字样 。有圆形、桃形、正方形等,装在一个长方形纸板盒内 。“小人件”是双份,十六件装在一个纸盒子里 。过去,遇到女儿回娘家,给长辈拜年等,都要去糕点铺买一盒大八件提在手中,大方而漂亮 。后来,北京人送礼只要提一个装满各色糕点的纸盒即可,或是再提一个装满各种应时水果的小柳条筐,上盖一方红纸,便可走亲访友 。家里来了客人,要洗刷茶具,给客人现沏新茶,倒旧茶给客人喝是极不礼貌的 。讲究“茶要半酒要满” 。茶水不能倒满杯,七成则可,否则也是对客人不尊重 。而且倒茶水时,壶嘴儿不能冲着客人 。旧时大户人家留客人用饭,一般是到饭庄去叫饭,时间不长,伙计即用车送到 。由于保温做得好,饭菜还是热的 。来了贵客,则要到饭庄里吃 。旧时宴请官长,或团体聚餐,或初交见面,不需到大饭庄,以整桌之席饷之(若知己朋友则可不拘) 。主人必先到,迎客人 。客至奉茶敬烟,陪坐周旋,客齐入座 。次序以左为上,右为次 。上座之左为三座,次座之右为四座,以下类推 。主人与首座相对,举杯邀饮 。客起立,举杯致谢,就座后,且饮且餐 。先上冷荤菜,后上热荤菜,继之以最贵重的莱肴 。谚语云:“燕窝鱼翅卤鸽蛋,小炒点心果满盘,鱼盘鸭池酱卤菜 。”这种菜一上,吃饭就到终席了 。所有的菜都适合吃酒,但不能空着肚子吃酒,在上莱时要附带上小点心 。吃什么菜,配什么点心 。每进一菜,主人必举杯劝饮酒,举筷动食 。宴中饮酒猜拳或行酒令 。反毕略用茶,客人即向主人致谢而去 。一般人家,来了客人要请吃面条(抻或捞),表示让客人长住下来 。若客人在主人家留宿下来,主人则定要请客人吃顿饺子,以示热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