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膑而亡是什么意思( 二 )


燕国是一个远离中原的落后国家,国力比较弱 。在经过子之之乱后,国力更弱了 。公子稷到燕后,燕国正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 。燕昭王下求贤令,筑黄金台,招揽天下能人贤士 。公子稷眼看着这位比自己大不了几岁的外甥在姐姐的帮助下使燕国复苏,十分羡慕 。易王后虽名为太后,但实际年龄并不大,只有三十多岁,对公子稷这个远离家乡、年少的异母弟来说既是姐姐,又是母亲 。由于有易王后的照顾,稷比其他在国外为质的公子要好过得多 。易王后是见识过秦孝公、卫鞅和秦惠文王是如何强国的,为了使燕国这个落后的荒蛮国家富强起来,易王后采用了当初秦国的成功经验 。燕国很快就走出了内乱造成的困蔽,逐渐强大起来 。公子稷就是在燕国的图强巨变中度过了自己的青少年时光 。
秦武王四年(公元前307年),秦武王举鼎绝膑而亡 。武王无子,惠文后欲立自己的儿子公子壮,宣太后欲立自己的儿子公子市 。结果在魏冉的支持下,宣太后取得了胜利 。对于秦国国内的政治震荡,远在燕国的易王后、燕昭王和公子稷也在密切关注着 。秦国北方的邻国赵国,此时已是一个十分强大的国家,它的国王赵武灵王雄心勃勃 。赵武灵王在宣太后战胜惠文后和公子壮后,通知宣太后,他要迎立宣太后的长子、远在燕国为质的公子稷为新的秦王 。此时的秦国经过三年内战,刚刚稳定下来,对于赵武灵王的趁虚而入、插手秦国内政,宣太后是既气愤又无奈 。如果拒绝赵国,那么秦赵之间必然又要有一场恶斗,秦国很可能会丧失更多的领土和 ***。而且公子稷毕竟是自己的大儿子,赵国迎立公子稷,宣太后还是可以接受的 。于是,赵武灵王让代相赵固到燕国迎立公子稷 。易王后和燕昭王听说赵国要迎立公子稷为新的秦王,非常支持 。由与燕国有深厚感情的公子稷出任秦王,秦燕两国的友谊必将会有进一步的发展 。这对于列强环绕、变法图强的弱国燕来说,实在是一个好消息 。于是,燕国和赵国在公元前305年,将公子稷送回秦国即位 。武王死后秦国发生的内乱时间,在纪年上被划入昭王朝,公元前305年就是昭王二年 。
问题七:举鼎绝膑是什么意思鼎,周朝时国家重器,三足两耳,刻有铭文,很重,一般人是举不起的 。绝,断 。膑,膝盖骨 。想把鼎举起来,把膝盖骨弄断了 。
问题八:让秦武王绝膑而亡的鼎究竟有多重九鼎到底有多重,从《战国策》开篇东周策《秦兴师临周求九鼎》一章记载的秦要侵略周夺取九鼎的故事便可得知一二:周人颜率有谋略,先鼓动齐国帮助驱秦,答应把九鼎给齐国,齐国来要,颜率便问齐王走哪条路,结果都不合适,还说九鼎九个,一个要用九万人,九九八十一万人方全能拉走,颜率又说:“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 。”
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 。”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 。”齐王就不再提拉九鼎的事了 。从这里看九鼎真够重的,不过一定有夸张,但从这个文献看,九鼎一定很重,还是九个 。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迄今为止出土最重最大的单件青铜器――后母戊鼎,高133cm、口长112cm、口宽79.2cm、重832.84kg,这么重的鼎无论谁天生神力,都不可能举起来 。目前举重运动中的世界纪录(105公斤级)抓举214公斤,挺举263公斤 。秦武王毕竟不是专业运动员,而且鼎也不是杠铃,越大越重,举起来就越不方便,所以这个世界记录应该就是秦武王的上限了 。
秦始皇陵百戏俑陪葬坑中部过洞内出土的秦代青铜大鼎,重212kg,是目前发现的最大、最重的一件秦鼎,现藏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但秦武王不会傻到带个自己家里的鼎千里迢迢去洛阳举一下 。于是曲小文又查了一下,淳化大鼎是已知的西周铜鼎中最大最重的圆鼎,重226公斤 。
其他著名的西周青铜重器如大盂鼎重153.5公斤,大克鼎重201.5公斤,都稍逊一筹 。大孟鼎太轻,大克鼎是家鼎地位太低,所以,估计秦武王举的就是淳化大鼎这个级别的鼎了,226公斤,稍稍能举起来,但是很吃力,最后撑不住因此殒命 。
后记:据悉,《大秦帝国之崛起》已经顺利通过重大办审查,力争今年登陆央视,但秦武王的戏份却没了……写到这里曲小文开始有点心疼秦武王,这个首创举重世界纪录的伟大的“举重运动员”……
望采纳
问题九:绝膑什么意思,绝膑而亡是什么意思基本解释双手举起鼎而折断膝盖骨 。《史记.秦本纪》:武王有力好戏 。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 。王与孟说举鼎绝膑 。张守节正义:绝断也 。膑胫骨也 。后以喻力小不胜重任 。详细解释双手举起鼎而折断膝盖骨 。《史记?秦本纪》:“ 武王 有力,好戏 。力士 任鄙 、 乌获 、 孟说 皆至大官 。王与 孟说 举鼎,绝膑 。” 张守节 正义:“绝,断也 。膑,胫骨也 。”后以喻力小不胜重任 。清 钱谦益 《答山阴徐伯调书》:“乃欲上下驰骋,追扳古人於行墨之间,斯足下所云举鼎绝膑者乎?” 林纾 《桐城派古文说》:“若 谭友夏 者,则千力万气,无所不学,而往往举鼎绝膑 。”亦作“ 举鼎绝 ” 。梁启超 《中国国债史》:“今日我辈对於此国债问题当何如?将一惟 *** 所指派而唯唯负担,莫敢辞乎?举鼎绝之患,恐遂不免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