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什么意思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当天子的要像当天子的,当官的要像当官的,当老爸的要像当老爸的,当儿子的要像当儿子的 。
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告诉我们,在什么样的位置就做什么事,当员工就不能和老板叫板,当儿子就不能和爹犟嘴 。
做君主要像个做君主的样子,做臣子要像个做臣子的样子;或者说君守君道,臣守臣道 。
这是周礼中的内容,也是礼教的核心思想 。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我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后世尊称其为“大成至圣先师”,并沿用至现代 。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 。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思想对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我们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 。
这句话出自《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译文:
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 。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 。”
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动,使当时的等级名分受到破坏,弑君父之事屡有发生,孔子认为这是国家动乱的主要原因 。所以他告诉齐景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恢复这样的等级秩序,国家就可以得到治理 。
三纲五常是封建社会的一种伦理观念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儒家用三纲五常作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道德教条 。
“三纲五常”学说,是西汉时董仲舒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而提出的 。他认为“三纲”,是人们之间的伦常关系,而“五常”是用来调整伦常关系的基本原则 。他把三纲说成是“天”的意志,赋予它以神的权威;用“阳尊阴卑”的思想,论证了三纲的主从关系不能变化和颠倒,把封建统治的等级秩序神化为宇宙的规律;把神学唯心主义世界观运用于伦理道德,论证了封建统治的神权、皇权、族权、夫权的合理性和永恒性,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纲常名教制造了理论依据 。从此以后,“三纲五常”便成了封建统治者套在我国人民身上的精神枷锁,在封建社会中一直充当愚弄和欺骗人民的道德教条和主要支柱,反映了封建宗法伦理思想中的糟粕 。
意思是: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 。
出自:孔子及其弟子[战国]《论语/颜渊》 。
原句: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释义: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 。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 。”齐景公说:“讲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
扩展资料:
文章创作背景
论语·颜渊出自《论语》,共计24章 。本篇中,孔子的几位弟子向他问怎样才是仁 。这几段,是研究者们经常引用的 。孔子还谈到怎样算是君子等问题 。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 。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 。
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 。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