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是什么意思?请举例详细解释和说明。


请问,“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是什么意思?请举例详细解释和说明。

文章插图
这句话语出《论语·卫灵公》
”人能弘道 , 非道弘人“的意思是:人能够使道发扬光大 , 不是道使人的才能扩大
人必须首先修养自身、扩充自己、提高自己 , 才可以把道发扬光大 , 反过来 , 以道弘人 , 用来装点门面 , 哗众取宠 , 那就不是真正的君子之所为 。这两者的关系是不可以颠倒的 。
举例:朱熹注:“人外无道 , 道外无人 。然人心有觉 , 而道体无为;故人能大其道 , 道不能大其人也 。”(《论语集注》)董仲舒天人对策中也引此句 , 言治乱废兴在于己 。今人杨伯峻认为与愿意不合 。
扩展资料
子曰:“人能弘道 , 非道弘人 。”
弘是廓大之意 , 那么道究竟指什么道?儒家、道家甚至法家都有谈及道 , 但他们的道各不相同 。孔子所言之道 , 是儒家的道 , 是仁道 。因此 , 这八个字 ,  字面意思是说:人能够把道廓大 , 不是用道来廓大人 。
但孔子的真意是否就是如此呢?
朱熹曾经解释说 , “人心有觉 , 而道体无为;故人能大其道 , 道不能大其人也 。”将这八个字归结为人有觉与道无为的差别 。据《朱子语类》记载:有学生问朱熹怎样理解“人能弘道 , 非道弘人” , 朱熹便用扇子作喻 , 说:“道如扇 , 人如手 。手能摇扇 , 扇如何摇手?”朱熹的解释有些牵强 , 但毕竟点出了一点 , 即 人的主观能动性 。
钱穆认为 , “ 道由人兴 , 亦由人行 。”也就是说 , 道的兴起与发展都离不开人 。这便是人能弘道 。而自有人类始 , 智德日成 , 文物日备 , 学思益积益进 , 渐渐地就有了大才小才的区别 。“若道能弘人 , 则人人尽成君子 , 世世尽是治平 , 学不必讲 , 德不必修 , 坐待道弘矣 。”(《论语新解》)所以说非道弘人 。这与《中庸》说的“苟不至德 , 至道不凝焉”是一个道理 。因此 , 必然要重视人的主体性、主观能动性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论语卫灵公
子曰:人能弘道 , 非道弘人 。
儒家对“人”与“道”关系的基本看法
详解:这句话和前面的有点不同 , 字面意思很简单 。“弘” , “使~光大” 。“人能弘道 , 非道弘人” , “人能使道光大 , 而不是道能使人光大 。”然而 , 字面简单的 , 往往理解起来更复杂 。这个简单的句子 , 却厘定着《论语》、儒家对“人”与“道”关系的基本看法 。
有一个很坏的传统 , 总把“道”往虚无缥缈中寻去 。这种把戏 , 千百年来一直愚弄着偷心不死之人 。而对于《论语》、对于儒家 , 这种把戏是无效的 。儒家从来都是现世的 , 无论这“道”是何道 , 最终都要落实到“人的承担”上 。在《论语》里 , “道”只指“圣人之道” , 只和现世有关 , 只和现世的“人不愠”有关 。任何往虚无缥缈处瞎推的把戏 , 都只能是把戏 。
还有一种更坏的传统 , 就是以“道”压“人” , 把“道”描绘成一个虚无缥缈的远景 , 然后让现实的“人”为这个虚无缥缈的远景垫背 。这 , 比起“一将功成万骨枯”还要残忍 。后者 , 至少还有一个“一将功成”让大家唾骂 。而当把“道”有意无意地装扮成虚无缥缈的远景时 , 则连对它的唾骂都变成此等造假戏剧中的荒谬情节 。这种荒谬的悲剧 , 在历史上不断重复 。
但比起下面这种 , 以上两种就不算什么了 。历史上永远不缺这种人 , 他们以“得道者”、“行道者”自居 , 以“道”的代表自居 , 他们成了人间的上帝 , 他们制定人间的法律 , 一切违背他们的就成了大逆不道 。历史上最不缺的就是这种人 , 却往往是个个道貌岸然 , 一副拯民于水火的姿态 , 私下却干尽见不得“人”的事 。这种“挟私道以令诸人”的人 , 难道还少见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