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是什么意思?请举例详细解释和说明。( 二 )


而这里的“道” , 是大道 , 是公道 , 不是哪个人、哪群人的小道、私道 。只有“人” , 才能使“道”得以光大 , 离开了“人” , 并没有一个“道”可以让“人”得以光大 。“道”的彰显 , 是“人”现世存在的当下涌现 , 离开当下、现世 , 只能是虚无缥缈的远景 , 与《论语》、儒家的“圣人之道”毫无瓜葛 。
这里 , 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前面曾提到的《论语》、儒家和西学中的柏拉图、基督教、科学主义等的根本分歧 。对于后者来说 , 是“道能弘人” , 在柏拉图那里“道”是理智的光芒 , 在基督教那里“道”是上帝 , 在科学主义那里“道”是科学;但对于《论语》、儒家来说 , 是“人能弘道” , 理智的光辉、上帝、科学都离不开“人” , 没有“人” , 这些所谓的“道”都没有任何的意义 。正由于《论语》、儒家的这种精神 , 才使得西式的宗教在中国从来都没能得到光大 。
有着一种西学的思维语境有人可能要问 , 这样是否意味着《论语》、儒家否认客观的规律?对于《论语》、儒家来说 , 客观规律的有无并不是一个首要的前提 , 无论有无 , 都是“人”必须承担的 。在“天地人”模式中 , 客观规律属于“天地”范畴 , 构成“人”展现的舞台 。打个比方 , 对于“人”这个演员来说 , 无论舞台如何 , 演好戏是最重要的 , 而好的演员 , 无论怎样的舞台 , 都会充分利用构成这个舞台的当下、现实的条件 。《论语》、儒家并不否认客观规律的存在 , 但这只构成“人”活动的舞台 , 而不构成“人”的表演、显现本身 。对于《论语》、儒家来说 , “道”只特指现世、当下的“圣人之道” , 并不是一般所理解的本体、本原、规律之类的东西 , 这一点 , 对于已经受西学影响太大的国人来说 , 是需要反复强调认识的 。
有人把儒家归于西学“人本”主义的范式 , 完全是无的放失 。儒家的“人” , 是站在“天地人”的宇宙结构下说的 , 并不需要一个“人本”主义来“本”人 。“人本”一旦被主义 , 就会失去一切主意 , 变成意识形态的闹剧 。而用西学的“结构”范式来考察儒家的“天地人”结构中的“人” , 同样是无的放失 。“人”在“天地人”结构中并不是某种构成因素 , 而是展现 , “天地”只是“人”展现的舞台 , 而这一切都是当下、现世的 。这里的“人”有两种含义 , 一种是正“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 , 一种暂时不能“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的“人不知”的人 。这两种人构成了所有的人 , 用现代术语就是包括了构成社会的所有人 。
因此 , 根据“人”的两种不同含义 , “人能弘道 , 非道弘人” , 就必须至少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其一 , 对于正“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来说 , 他们的“闻、见、学、行”能使得“圣人之道”得到彰显、涌现 , 但并不是他们“闻、见、学、行”“圣人之道”就使得自己得以高人一等、凌驾于别人之上 , 成为所谓的精英 , 甚至打着“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的旗号行其私道;
其二 , 对于暂时不能“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的“人不知”的人 , “圣人之道”的彰显、涌现并不能离开他们 , 把“人不知”的世界改造成“人不愠”的世界 , 不能离开“人不知”的人 , 并不能打着一个抽象的、虚无飘渺的“圣人之道”去利用“人不知”的人 , 把他们当成就一个抽象的、虚无飘渺的“圣人之道”的垫背 。
“人能弘道 , 非道弘人” , 归根结底只有一点 , 就是“道”不是目的 , 只有“人”才是目的 , 只有现实中的“人”才是目的 , 一切以打着虚无飘渺的所谓“道”为目的 , 以现实的“人”为手段的所谓“闻、见、学、行”“圣人之道” , 都是《论语》背道而驰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