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吃什么?


冬至吃什么?

文章插图
关于冬至吃什么,北方人大概率都是吃饺子吧,过年过节饺子不能少,好吃不过饺子 。南方冬至的食俗就比较丰富了 。宁波在冬至这天吃得是汤圆,这个习俗还是我上大学的时候宁波室友告诉我的 。因为义乌冬至这一天是不吃汤圆,我们有其他的节日美食 。在义乌,“冬至前三后四”有祭祖的习俗(我们当地人叫拜太公),还要修整坟墓,又名“添土”,在中国传统意识当中,冬至是最冷的一天,“添土”是给坟墓“盖被子” 。冬至除了要祭祖,饮食也是有讲究的 。祭祖要带上煎豆腐、豆皮素包、红粿、白肉等 。这些祭品拜祭完成都是要带回家的,一点也不浪费全部进了自家人的肚子 。但义乌各地乡风又不太一样,也有的人家在冬至吃麻糍、荞麦老鼠(别怕不是真老鼠,是一种荞麦面制作而成的面食,以后有机会再细说)、羊肉、红豆粥等 。前些年祭祖还要上香、烧纸钱、衣物、添土和燃放烟花爆竹等,但这几年义乌已经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烧纸钱也有了范围规定 。毕竟以前每年都会因为燃放烟花爆竹或者烧纸钱引起几处火灾,防范火灾人人有责嘛 。
吃饺子
在我们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有冬至吃饺子的节日习俗 。吃饺子,又称吃“捏冻耳朵”,源于汉代的一个传说 。当年张仲景在长沙做官,他告老还乡时,恰逢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很多人的耳朵都被冻烂了 。他非常难过,就让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棚子,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的药材放在锅里煮熟,然后捞起来剁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再放到锅里煮熟,施舍给百姓吃 。大家吃了以后,耳朵就都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就模仿这做“捏冻耳朵”吃,后来就称它为“饺子” 。
吃馄饨
冬至吃馄饨,最早流行于南宋 。相传宋高宗赵构非常爱吃御厨做的馄饨,因为有一次馄饨没有煮熟,有人就要送这位御厨去大理寺治罪,但因为只有这位御厨会做馄饨,赵构就赦免了他 。后来馄饨的制作方法就流传到民间,品种和花样越来越多,每逢冬至节时,家家户户都包馄饨吃,从而有了“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
吃汤圆
【冬至吃什么?】冬至节吃汤圆的传统习俗,在明清时代就已经约定俗成 。尤其是在江南一带,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象征着家庭的和谐与吉祥 。
1、饺子
饺子,是一种古老的传统面食,北方人年三十都要吃饺子 。而“冬至大如年”,当然这天也是要吃饺子,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 。民间有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 。
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 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 。至今很多地方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
2、汤圆
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民间便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汤圆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 。
3、鸡蛋挂面
“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吃冬至面是安徽北方过冬至的习俗 。“冬至面”,俗称“挂面”,是面食其中之一,系当地人传统手工制作而成 。
4、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 。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 。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 。现在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
5、混沌
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 。”除了形态相似,“馄饨”也与“混沌”谐音 。冬食馄饨,有利于寒冷季节热能的储蓄 。
6、羊肉汤
冬至吃羊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 。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 。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 。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
7、赤豆粥
粥为我国传统饮食方法之一,我国民间素有冬至吃赤豆粥、腊月初八吃“腊八粥”、腊月二十五吃“八宝粥”的习俗 。在天寒地冻的严冬,一碗暖彻全身的热粥,既可祛寒,又营养,若在其中加入一些入药食物,还有疗疾之效,可谓好处多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