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的意思是什么?


爆竹的意思是什么?

文章插图
爆竹起源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 。在中国古代没有火药和纸张时,人们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因竹子焚烧发出“噼噼叭叭”的响声,故称爆竹 。节日或喜庆日燃放,这种习俗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 。
在现代的传统节日、婚礼喜庆、各类庆典、庙会活动等场合几乎都会燃放爆竹,特别是在春节期间,爆竹的使用量超过全年用量的一半 。
中文名
爆竹
外文名
firecrackers
起源
中国
安全管理
共四十六条
传说
共七则
词语解释
解释一
1.古时在节日或喜庆日,用火烧竹,毕剥发声,以驱除山鬼和瘟神,谓之“爆竹” 。火药发明后以多层纸密卷火药,接以引线,燃之使爆炸发声,亦称为“爆竹” 。也叫“爆仗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於庭前爆竹、燃草,以辟恶鬼 。” 唐刘禹锡《畲田行》:“照潭出老蛟,爆竹惊山鬼 。”清代沈复《浮生六记·浪游记快》:“游览既毕,宴於水阁,命从者放爆竹 。轰然一响,万山齐应,如闻霹雳声 。
爆竹——辞旧迎新的标志
2.爆竹的原始目的是驱逐鬼怪,或迎神 。后来以其强烈的喜庆色彩发展为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成为最能代表新年到来时刻的民俗标志 。为什么会出现爆竹?隋代杜公瞻注解上述引文时说:“俗人以为爆竹燃草起于庭燎 。”就是说,民众认为春节点火习俗和爆竹都是起源于古代的庭燎礼仪 。这是很有道理的 。因为庭燎是烧柴,而南方多竹,如果用竹子代替柴,一定会爆响 。宋代袁文《瓮牖闲评》卷三云:“岁旦燎竹于庭 。所谓燎竹者,爆竹也” 。袁文的说法证实了杜公瞻的记载 。旺火加巨响驱鬼在当时人看来比原来的庭燎效果好得多 。于是,放爆竹驱鬼怪的习俗受到人们广泛热爱 。[1]
解释二
爆竹(firecrackers)用纸把火药卷起来,两头堵死,点燃引火线后能爆裂发声的东西,多用于喜庆事 。亦称“爆仗”、“炮仗”、“鞭炮”,为中国特产,其起源很早 。根据可靠史料,宋代出现了火药爆竹,即现代的爆竹、炮仗、鞭炮 。宋人施宿《会稽志》卷十三说:“除夕爆竹相闻,亦或以硫磺作爆药,声尤震厉,谓之爆仗 。”宋代周密《武林旧事》卷三《岁除》记载了连续的爆竹——鞭炮:“至于爆竹……内藏药线,一爇连百余不绝 。”有了火药爆竹,没有竹子的地区也可以放爆竹了 。后来,爆竹本身的喜庆色彩使得人们对于爆竹的象征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用喜庆的爆竹迎神 。民国时代《呼兰县志》、《北镇县志》都记载民众放爆竹的目的是“迎神” 。爆竹于是成为全国性的风俗 。[1]
鞭炮
历史发展
名称
【爆竹的意思是什么?】鞭炮说法上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称谓从“爆竹”、“爆竿”、“炮仗”一直到“鞭炮”,在鞭炮烟花之乡的江西省萍乡市的上栗及其临近地区,人们仍然将体积大、火药多和爆炸力强的单个鞭炮称为“爆竹” 。
渊源鞭炮
自从火药出现,人们将硝石、硫磺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爆仗” 。到了宋代,中国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鞭炮) 。关于爆竹的演变过程,《通俗编排优》记载道:“古时爆竹 。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 。后人卷纸为之 。称曰“爆竹” 。
爆竹
王安石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
千门万户曈曈日 。
总把新桃换旧符 。
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 。春节的爆竹声也烘托出过年的喜庆氛围 。
春节习俗
每到春节,华灯璀璨,锣鼓齐鸣 。鞭炮声此起彼伏,为沸腾的大地奏起了新春之曲 。空中流光异彩,百花争艳,为佳节谱成了快乐篇章 。
说起爆竹的起源,有个有趣的传说 。《神异经》上说:“西方深山中有人焉,其长尺余,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热,名曰山魈 。以竹著火挂熚,而山魈惊惮 。”这是爆竹起源最早的记载,说明当初人们是为了驱吓危害人们的山魈 。据说山魈最怕火光和响声,所以每到除夕,人们便用爆竹把山魈吓跑 。这样年复一年,便形成了过年放鞭炮、点红烛、敲锣打鼓欢庆新春的年俗 。
爆竹——春节习俗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