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楷书四大家( 四 )


如果到“千唐志斋” , 可以看到一千多块唐代墓志 , 呈现出非常丰富的特点 , 但不影响我刚刚所说的唐楷的三个历程 , 它们是这三个历程中丰富的个体 , 也丰富了我们对唐楷的认识 。
学习唐楷 , 并不限于这几个我们比较熟悉的楷书范本 , 应充分利用当代的考古发现的新文献资源 , 会给我们带来全新的认识 。我在很多场合和一些文章中都提到过这一点 , 我也曾多次讲过 , 创新的“新”从哪里来 , 新的文献资源就是其中之一 。有中生有 , 或者无中生有 , 这个“无”是相对的 , 是一些我们没有看到过的 。新出土后就意味着“有” , 有要生出新的有 , 还有新的排列组合 。学唐楷 , 是否每个人都能写出新的面貌呢?这是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的 , 也是学习中常会遇到的问题 。
【唐代楷书四大家】 新的资源 , 一定要进入我们取法的视野 。在学习中要经常去关注这些新的文献资源 , 这就涉及到了取法的问题 。选择比勤奋更为重要 , 选择得好 , 就会少走很多弯路 。清楚唐楷的三个历程 , 也可以帮助我们在取法中选择一条对的.路 。这次“中国书法年展全国楷书作品展”中展出了一件取法柳公权楷书的作品 , 这张作品是这一种风格的保留 , 作品质量另论 , 但是 , 保留了这样一个品种 。
为什么柳公权楷书在当代学不好 , 或者说学得很像也无法体现其价值 , 这是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的一个课题 。如果能把柳公权楷书范本写出符合当代审美的作品 , 既符合柳公权楷书的特点 , 又能被当代审美体系所接受 , 不是过度的美术化 , 而是朝艺术化发展 , 就会很了不起 。柳公权楷书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个案 , 像这种顿挫起伏、关节提按多等 , 影响了正常的书写 , 如果能把这些影响书写的问题都解决掉 , 是可以进行一些尝试的 。
是否可以借用柳公权楷书的结构或者笔法再进一步改造 , 或者把柳公权楷书的内核抽出来 , 写得不一定像它 , 但气息像 。我的楷书落脚点不在唐楷上 , 所以没有试过 , 如果有朋友对唐代楷书有兴趣 , 不妨去实验一下 , 说不定凭借个人的灵性 , 可以碰擦出一些火花 , 这就要考验知识面与这个点能否吻合了 。很多人说初学不宜选唐楷 , 不是唐楷范本不好 , 而是学习唐楷的人多领会不了 , 或者说理解力不够 。
三、唐楷的技法
唐楷的技法有很多共性的问题 。
一是笔法 。唐楷的笔法构成从起笔、行笔到收笔相对比较清晰 , 这也体现了唐楷规范的一个方面 。初唐楷书、颜楷、柳楷的点画形态不同 , 要看唐楷的点画起收处是一种什么形态 。中间的运行过程不是中锋运行 , 就是侧锋运行 , 具体到一本法帖也是不同的 , 总体来说是中锋运行的 。唐楷的侧锋用笔相对较少 , 可能在颜真卿楷书中会带一些侧锋的成分 , 但其他比较瘦硬的几家基本都是中锋运笔 。当然 , 在唐代墓志中也有一些侧锋用笔 。起笔、收笔的不同是区分书法风格的关键所在 。在临习中要学会比较 , 要看得细 , 还要看得准 。笔法形态 , 不是圆就是方 。所谓方笔 , 就是看起来像方的;所谓圆笔 , 就是看起来像圆的 。唐楷形态没有绝对的圆 , 但也不是方的 , 总体倾向于圆 。此外 , 还有藏锋、露锋等 , 在唐楷中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柳公权楷书露锋多 , 很多地方都是露骨的;相对来说 , 颜真卿的楷书则含蓄得多 , 也就是藏锋多;初唐楷书有露有藏 , 总体来说也是露得多 , 比如褚遂良楷书 。但是 , 露锋多少是要去考虑的 , 在书写中要有逆的动作 , 不能直截了当 , 还需要一些小动作 , 即逆的过程 。关于唐楷的笔法 , 要很好地组合中锋和侧锋、方笔和圆笔、藏和露以及逆锋等 , 要灵活地运用 , 程式化、美术化不能太严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