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与米米蒿的区别


茵陈与米米蒿的区别

文章插图
1、首先,两种植物的科属不同:
茵陈,属于桔梗目,菊科,管状花亚科,春黄菊族,蒿属 。
米米蒿,属于白花菜目,十字花科,大蒜芥族,播娘蒿属 。
2、形态差异:
茵陈:头状花序卵球形,稀近球形,总苞片3-4层,外层总苞片草质,卵形或椭圆形,背面淡黄色,有绿色中肋,无毛,边膜质,中、内层总苞片椭圆形,近膜质或膜质;花序托小,凸起;雌花6-10朵 。
米米蒿,(播娘蒿):花序伞房状,果期伸长;萼片直立,早落,长圆条形,背面有分叉细柔毛;花瓣黄色,长圆状倒卵形,长2-2.5毫米,或稍短于萼片,具爪;雄蕊6枚,比花瓣长三分之一 。
拓展资料:
茵陈,别名牛至、耗子爪、田耐里、因尘、马先、绵茵陈、绒蒿、细叶青蒿、安吕草,拉丁文名ArtemisiacapillarisThunb.管状花目、菊科、牛至属植物蒿经冬不死,春则因陈根而生,故名因陈或茵陈 。至夏其苗则变为蒿,故亦称茵陈蒿 。中国民间现尚有以米粉作茵陈糕、团的习惯 。
茵陈作菜,要采嫩苗,老的药用是茵陈蒿 。故有“二月茵陈,五月蒿”的说法 。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蒙古等国家的低海拔地区的河岸、低山坡地区 。茵陈有两个采收期,春季采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的习称“茵陈蒿” 。
米米蒿(播娘蒿)——古代的《救荒本草》便有记载 。《河南农田杂草志》中把米米蒿的现代分类,确定为十字花科草本植物 。还有把它与古人《野菜谱》所记的抱娘蒿相提并论的,其实不是一种;《野菜谱》说:“抱娘蒿,结根牢,解不散,如漆胶 。”而麦地里的米米蒿独根独苗,很容易连根拔起 。幼苗味苦 。
野菜米米蒿做米蒿包子好吃 。
一、具体操作如下:
1、将米蒿经过焯水后挤干水分,切碎 。
2、做包子要将肉切成小薄片就可以了,记得加一点肥肉丁,因为一般野菜类,是很吸油的,加葱姜碎,加料酒、花椒面、酱油、味精、盐,加花生油 。充分搅拌均匀即可 。
3、用酵母发好面,包子面一定要软,记得做好的包子要再醒置一段时间,这样蒸出来外皮会绵软可口,一般开锅20-30分钟包子就会熟了 。
一二、吃米米蒿要趁早,否则,麦苗大一点,农家就提前把它消灭了.米米蒿,采集天地间灵气,吸取日月精华,是大自然的精髓之一.米米蒿那些纯净、本真的鲜香,是自然的礼物,是我们绿色生活的气息,亦是人与自然相互关爱的见证.” 米米蒿的一般吃法是拌上玉米面下锅来蒸,在山东省东平县、汶上县春天常常用米米蒿做糊豆,清香、味美,是当地独有特产 。
三、功效 。米蒿有祛痰定喘、强心利尿及通肠润便的药用功效,其特有的辛辣味具有刺激身体代谢机能的作用 。
米米蒿麦地里确实很多 。
是我见过最多的野菜了,像别的荠荠菜、白蒿都要到处跑着去找,好多地方还都没有不好找 。
但是米米蒿就不一样了,麦地里面太多了 。
米米蒿挖嫩一点的,洗净控干水分后,成在盆子里开始撒面粉,一次不要多,慢慢撒的均匀一点,全部粘上干面粉之后就好了 。接下来就是上锅蒸了 。
看你一次蒸多少了,一般15—30分钟就可以了 。
米米蒿确实是生长在麦地里,只要转过年来,如果再下场小雨,那么麦地里的米米蒿就会疯长 。只不过我们这里不叫米米蒿,因为是生长在麦地里,所以我们胶东这里叫做麦蒿 。因为北方的农村几乎家家都种有小麦,所以其实在正月里,勤快点的农民们就会到麦地里锄地,为的就是把这些麦蒿锄掉 。如果正月不去锄地的话,那么几天以后天气转暖,地里的麦蒿很快就会长满地 。
天气干旱了,或许小麦会受到影响,但是这些野麦蒿,几乎不会受到影响,照样生长旺盛 。我们北方人会趁着早春麦蒿尚嫩的时候,去麦地里挖了回家 。这个时候小麦地里的麦蒿很多,除了麦子以外就是麦蒿了,没有什么别的野菜,所以很快就会挖满了篮子 。这个时节的麦蒿跟荠菜不同的是,荠菜摘洗的时候很麻烦,有很多枯黄的叶子,而麦蒿没有枯叶,一整棵菜都是绿色的,摘洗起来很简单 。
北方人都知道,麦蒿最好吃的做法就是包包子 。首先将挖回家的麦蒿摘洗干净,然后再用开水焯一遍,接下来再用凉水浸泡,大约浸泡半天的时间就可以,在这半天内,最好换水3~4次 。包包子之前,把浸泡过的麦蒿沥干水分,再切细 。因为我们家比较喜欢吃素馅儿的包子,所以我会在麦蒿里面,除了放葱姜和正常的调味品以外,还要加放油爆豆腐干,还有开水烫过再切碎的粉条 。不知道南方人有没有吃过这素馅儿的麦蒿包子,那真的是我们北方的一绝 。如果不喜欢吃素馅儿包子的朋友,也可以切了五花肉放在里面 。总之不管是素馅儿的还是放了肉的麦蒿包子,在春天里,这都是最美味最有特色的农家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