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节气的来历和养生要点

处暑 , 即为“出暑” , 是炎热离开的意思 。处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 , 时间点为公历8月23日 , 太阳到达黄经150°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处暑节气的来历和养生要点 , 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
处暑的由来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 , 去也 , 暑气至此而止矣 。”意思是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了 。虽然 , 处暑前后我国北京、太原、西安、成都和贵阳一线以东及以南的广大地区和新疆塔里木盆地地区日平均气温仍在摄氏二十二度以上 , 处于夏季 , 但是这时冷空气南下次数增多 , 气温下降逐渐明显 。
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 , “登”即成熟的意思 。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 。“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 , “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 。也就是说是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 , 到此为止了 。处暑以后 , 除华南和西南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雨季即将结束 , 降水逐渐减少 。尤其是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必须抓紧蓄水、保墒;以防秋种期间出现干旱而延误冬作物的播种期 。
处暑节气养生要点
1、早睡早起 , 保持充足睡眠
处暑节气正是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 , 自然界中阴气增强 , 阳气减弱 , 人体的阳气也随着内收 , “秋乏”也就随之出现 , 因此 , 秋季养生一定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

2、多喝水、多喝粥 , 预防秋燥
处暑后 , 天气较为干燥、少雨 , 人体会因此不适 , 发生诸如皮肤紧绷、起皮脱屑、毛发枯燥、嘴唇干燥或裂口、大便干结等秋燥现象 , 多喝水、多喝粥正是预防秋燥的好方法 。
3、保护脐部 , 预防疾病
处暑节气过后 , 天气渐凉 , 肚脐部位的表皮最薄 , 对外部刺激特别敏感 , 如果对脐部防护不当 , 寒气都很容易通过肚脐侵入人体 , 引发身体不适 。
4、少吹空调、风扇保健康
处暑时节早晚温差较大 , 肺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很容易发作 , 经常吹空调、风扇 , 很可能引发肩周炎、颈椎病、痛风等疾病;还可能导致腹泻、胃炎和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 。
5、适量锻炼要坚持
锻炼活动是养生的重要一环 , 适量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 , 平时多伸懒腰也有解秋乏的效果 , 伸懒腰能适当增加对心、肺的挤压 , 促进心脏泵血 , 增加全身的供氧 , 大脑血流充足了 , 人自然感到清醒、舒适 。

6、“贴秋膘”要循序渐进
进入初秋 , 人们开始主动或被动地贴秋膘 , 以便为应对秋冬的寒冷储存能量 , 但是 , 处暑节气时人的胃肠功能较弱 , 太多的肉类等高蛋白食品会加重肠胃负担 , 影响胃肠功能 。
处暑节气的农谚
1、处暑天不暑 , 炎热在中午
这个农谚的意思是处暑虽然带有暑字 , 但其实已经不是暑天了 , 因此是“处暑天不暑” 。尽管如此 , 中午依旧还是比较炎热 , 民间经常“秋老虎”的称谓 , 其实很多时候就是指的处暑时节中午炎热的气候 , 此时户外活动要尽量避免在中午的时候进行 。
这个时候要注意补充水分 , 因为虽然不是暑天 , 但是炎热的中午依旧容易出现水分的缺失 , 建议煲汤或做粥时可以多用百合、莲子、薏米、北沙参、玉竹等清补之类的滋补之品 , 一则清热健脾 , 二则滋肺润燥 。
2、处暑天还暑 , 好似秋老虎
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 , 处暑节气以后天气依然还是会炎热 , 就像秋老虎来袭一样 。不过 , 相比于三伏天的闷热不一样了 , 处暑以后的天气特点是白天热 , 早晚比较凉快了 , 昼夜温差大 , 而且降水也要明显减少了 , 空气中的湿度也要低很多 。类似的俗语还有“处暑天不暑 , 炎热在中午”、“处暑处暑 , 热死老鼠”等 , 由此可见 , 处暑天气依然还是很酷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