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课堂常用的教学方法5篇( 四 )


3.优选教学方法 , 教学手段多样化
本节教学方法是实验探究法 , 以实验为前提 , 通过实验观察 , 实物展示和录像、计算机、投影等电化教学手段 , 集实验、讨论、讲述、讲解、归纳、练习为一体 , 这种方法既充分体现了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 , 又体现了教为主导 , 学为主体二者统一的教学原则 。
4.重视能力培养 , 注意养成教育
本节教学应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 通过实验或启发性、探究性的问题 ,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增加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 , 培养和发展学生观察、操作、思维与自学等多种技能和多种能力 。同时 , 教学中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以已有知识或化学事实、探究性问题开始 , 通过实验观察、引导思考、讨论、自学等多种方式 , 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 ,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 这样有利于逐步建立有效的学习方法 ,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此外 , 教学中还可结合"氢气的发现史"和"制氢发生装置"的分析讨论 , 以及知识的迁移过程 , 同时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教育 , 这些都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
教学设计方案
早在十六、七世纪的时候 , 有好几位科学家都发现了金属跟酸反应能产生一种可燃性的气体——氢气 。直到现在 , 氢气的实验室制法仍然选用金属跟酸反应 。那么用哪种金属 , 用哪种酸为呢?
一、 验室制取氢气的原理:
(实验)取四支试管 , 分别向其中加入镁条、锌粒、铁钉、铜片 , 然后向试管中加入等量的同种稀硫酸 , 观察产生气体的速率 。
(现象)稀硫酸同时与Mg、Zn、Fe、Cu接触 , 实验现象是:Mg与稀硫酸反应剧烈 , 锌与酸反应 , 产生氢气的速率较快 , Fe与稀硫酸反应很慢 , 铜与稀硫酸接触 , 没有明显现象 。
实验室制取气体 , 要求便于操作和收集 , 而Mg反应速率过快 , 不方便收集;Fe反应速率过慢 , 因此常选用锌为最合适 。
二、实验室制取氢气的装置和收集方法
1. 制备装置:
完整的气体制取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即发生反应生成该气体的装置)和收集装置两部分 。
气体发生装置的确定 , 要依据反应原理 , 特别是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 。实验室制取氢气所用的锌是颗粒状固体 , 所用的稀硫酸呈液体 , 常温下两种药品接触即可发生反应 。由此可见 , 只需用容器将锌和稀硫酸盛放在一起 , 并将产生的氢气通过导管导出即可 。因此组装发生装置应包括盛装药品的反应容器(大试管、广口瓶、锥形瓶、烧瓶等均可) , 用于封闭反应容器口的胶塞 , 穿过胶塞用于导出氢气的玻璃导管(用试管或烧瓶作反应容器时还需用铁架台固定) 。这种装置是最简单的氢气发生装置 , 如下图(A)、(B)所示 。
(A)
(B)
(讨论)但这种发生装置的缺点是必须当锌和稀硫酸中至少有一种完全反应后该反应才能停止 , 如何使制取气体的过程连续呢?
实验中常加一长颈漏斗 , 通过长颈漏斗分次加酸来控制反应 , 如下图所示 。
长颈漏斗下部必须浸泡在酸液中 , 为什么呢?
此时将导气管一端堵死 , 观察实验现象 。如学生看不清楚 , 可重复几次 , 并提示学生应注意的问题 。
(请同学简述现象 , 分析原因)
展示启普发生器 , 介绍部件名称 , 作用 , 介绍使用方法 。
2. 气体的收集:
气体的收集装置要依据该气体的收集方法而定 。氢气的收集方法有两种:向下排空气法(因为氢气密度最小)和排水法(因为氢气难溶于水且不和水反应) , 如图(E)、(F)所示 。
如果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 , 难于验满 , 因此收集氢气的方法是排水法 。
注意事项:仪器连接好以后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 然后再装入药品制取氢气;将锌粒装入试管时 , 应将试管倾斜 , 使锌粒滑入试管底部 , 以免直接投入时砸破试管底;对产生的氢气经验纯后再收集或直接应用;收集满氢气的集气瓶应倒置在桌上 , 防止氢气很快逸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