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教学方法使用5篇( 二 )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
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
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
(小结)
由于红磷燃烧消耗了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
1、描述实验现象;
2、小结并交流成功的经验;
3、寻找并分析失败的原因 。
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
分析讨论
1、根据拉瓦锡的研究结果,氧气约占1/5,而我们在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
分组讨论、交流结果:
1、水面上升不满1/5的原因有:①装置漏气或红磷不足等;②当氧气含量低时,红磷不能继续燃烧 。
2、没有对实验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
形成归纳总结概念:
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主要成分: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氮气)组成 。
阅读教材的有关内容,归纳空气的组成成分,形成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化学符号 。
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 。
观看课件
播放课件空气的成分测定
观看思考
通过课件,加深学生对空气成分的测定的认识
收:
分析讨论
合:
得出结论
(比较)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小结)
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这样的物质叫混合物 。而氧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 。
比较各物质的异同,归纳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
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清晰地掌握概念 。
总结
回忆归纳总结本课题知道了哪些知识?
引导总结本课题内容要求 。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 。
中学化学教学方法使用范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合金的特点 。
3、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
2、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逐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质的观念 。
3、树立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志向 。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
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
难点
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
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
教学工具
投影仪、金属制品(如曲别针、铝箔、铜丝、水龙头等)、金属制品的挂图(如飞机、坦克、轮船等)、铁架台(带铁圈)、大小形状相同的金属片(铁片、铜片、铝片)、干电池、小灯泡、导线、酒精灯、火柴、砂纸 。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碳、氧等非金属的性质和用途 。但是在一百多种元素中约有80%为金属元素,这些金属元素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和广泛的用途 。本单元我们将学习一些常见金属的性质、用途和冶炼方法等 。
二、新课教学
1、展示一些金属制品(如订书钉、铝箔、铜丝电线、不锈钢水龙头等)和金属制品的图片(如火箭、坦克、轮船等) 。
[分析]常见的材料很少有纯金属,多数为金属的合金,即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 。金属材料种类繁多,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
[提问]同学们知道人类是从什么时代开始使用金属材料的吗?想了解金属材料的使用历史吗?
[小结]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铝的使用→钛的利用
我国从商代开始使用青铜器,春秋时期就会炼铁,战国时期会炼钢,目前正大量使用的是钢和铝合金材料,钛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前景的金属材料之一 。
2、与学生一起欣赏课本第2页的两幅图 。
铝的利用要比铜和铁晚得多,那仅仅是100多年前的事情 。但由于铝的密度小和具有抗腐蚀等优良性能,现在世界上铝的年产量已超过了铜,位于铁之后,居第二位 。下面,我们就以铜、铝、铁为例,对金属的物理性质进行探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