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完整版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出自哪篇文章( 二 )


所以这就是“以偏概全、逻辑错误”!
再看一下《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85页的引用中也出现了“斯人也”的版本 。

所以,还有专家会说我们是记错了吗?
其实不是网友记忆出错,而是的的确确学到的就是“斯人也”的版本 。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可能是咱们的专家太自信了;又或者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这就有点儿属于死鸭子,嘴硬了就是不承认错误 。
还有,专家在古籍中找到了很多“证据”,很多古籍中都是写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陋室铭完整版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出自哪篇文章】 这一点我们承认!但还是不能否认我们小时候学过“斯人也”的版本 。
还有一点非常有意思,很多输入法在打字的时候都是自动出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如果用语音打字法说“天降大任于是人也”,但机器识别出来的依然是“天降大任于斯人也” 。
是不是很奇怪?
其实我倒是觉得不奇怪,因为这本就不是我们集体失忆 。
我们现在要探讨另一个问题:文化流变!
文化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有所改变,它并不是静止不动的 。
这一点大家赞同吧?
就比如说汉字,从发明之初到秦汉唐宋元明清等等,从创作之初到现在,是不是经历了很多?
所以,如果文化是静止不动的,那就可以拿前人的标准来评判后人的对错,但文化恰恰不是不变的啊!而是大量存在流变的啊!
就不说汉字了,在很多科学方面的公式,后来经过科学家的努力,都证明前人的计算有误 。打个比方,古人还以为地球是方的呢,不是有一个“天圆地方”的说法吗?
所以,纠正错误没什么丢人的,但不能不承认错误 。
科技在进步,语言、文字每天也在流变中 。又比如说现在出现了很多网络热词,但在字典中又没有 。那么,这些词是错误的吗?我觉得没有对错之分,语言文字更应该具有包容性,所以才会生机勃勃 。
在“斯和也”与“是人也”的界定中,如果完全用对错来评定,专家坚持说大家都记错了,就是记忆出现了问题,是不是那太霸道了?我们有没有记错,还用你来判定吗?
五四新文化之后,其实语言文字流变就非常快 。就更不用说从繁体字改成简体字之后 。可能现在有很多词,我们所说的与字典中所标注的还不一样 。还是那句话,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词也在此消彼长 。
具体再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如果读“是人也”,是不是没有读私人更顺口?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我小时候学的就是这个版本的缘故!
还有,“是人也”是翘舌音,反正我觉得没有读“私人也”那么便捷、顺口和省事 。
当然,虽然是人和斯人里面的含义几乎一样,但在读的时候感觉就不同了!无论是看还是写,都是“斯”更好吧?
我们举个例子,杜甫写的这首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
如果改成“是人独憔悴”,是不是就别扭了?
范仲淹这首,“微斯人,吾谁与归 。”
同理,如果换成,“微是人,吾谁与归 。”是不是不如读“微斯人,吾谁与归”更顺口呢?
其实,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有“流变”很正常,毕竟人民也参与了其中 。
而我为什么会这样说?
比如说芝麻糊,实际上它真正的读音应该是芝麻糊Hu 。
又比如说色子,它正确的读音是骰tou子 。
现在生活中,我们读错音的字和词有很多,但当我们说出来的时候,我们依然能明白 。甚至90%的人都按照错误的读音去读,那么到底是字典错了,还是我们错了呢?
其实都没有错,因为文化就应该是被“应用“,而不是“背诵” 。我们不能被文化捆绑住,因为文化被人类创造出来是为人所用啊!如果反而被文化束缚住了,文化本身就固话,也就不会流变到今天了吧?那文明还何谈进步?
再回到本文主题,反正我是不承认我的记忆出现错误,我小的时候学的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我相信很多网友也会支持我这句话 。我们不会承认是大家记忆力都错了,则恰恰是很有民意共识的文化流变结果 。
其实现在很是好奇,孔子他老人家是学的那个版本
而某些专家呀,不能一拍脑门,一拍大腿,想一出是一出 。也不要以为自己是专家,就高高在上,高百姓一头,说的话就是真理 。当然,坚定文化自信没毛病,但不能盲目自信 。更不能以自己是专家,有权威,所以在古集中考证“祖宗之法不可变”而玩双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