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合兵完全是不得已的选择 。事实上这个时候 , 炎、黄两家血仇已经不可化解 。有两件事 , 导致了黄帝只收编了炎帝的部分残余武装 , 而其余的则向其他地方迁移了 。一件是炎帝的女儿精卫之死 , 一件是刑天断首而犹自拒绝臣服 。
炎帝至少有五个女儿 , 帝女桑、精卫、女伪、瑶姬 , 此外还有一位学道成仙的炎帝少女 。这其中 , 尤以精卫最广为人知 。
最为著名的精卫填海是中国历史上最美丽的传说 , 但这个传说的历史依据 , 或许比我们想象的更要激动人心 。
如果我们仔细考查精卫填海的故事寓意就会发现 , 精卫是炎帝之女 , 却游于东海 , 这本身就是个矛盾之处 。矛盾就在于 , 东海之水 , 是炎帝的敌人 , 这实际上隐寓着精卫孤身与强敌作战的历史原貌 。
很清楚的是 , 黄帝与炎帝三战阪泉 , 最终将炎帝擒杀 。而后蚩尤大兵涌至 , 黄帝遁入博望山 , 三年后 , 蚩尤退兵 , 黄帝才从山中出来 。此时他承袭了黄帝的称号 , 大力宣传阪泉战事 , 并着手整合炎、黄两家的部落 , 这个行动 , 势必遭受到仍然忠于炎帝的人的强烈反抗 。
所谓精卫填海 , 其历史原型不过是由炎帝的女儿女娃所领导的一场地下抵抗运动 。但是这场运动最终失败了 , 女娃很可能遇害 。部族人怀念她 , 叹息她那徒劳的抗拒 , 但在黄帝时代 , 又不敢把她的事迹明明白白地讲述出来 。
最终 , 这段历史不甘于隐没 , 终于被扭曲 , 被异化 , 变形为精卫填海的美丽传说 , 一直流传到如今 。故事中的精卫 , 以其微弱之力 , 对抗着那无可抵御的强横势力 , 引发了后世人心中的无限景仰 。
如果说 , 精卫填海的故事解读或许还存在着歧义的话 , 那么刑天断头的故事 , 则毫无掩饰地拉开了抵抗时代的大幕 。
刑天是炎帝部落中一个有名望的官员 , 主司农耕生产 , 同时他又很有音乐天赋 。炎帝曾命刑天作《扶犁》之乐 , 又作《丰年》之歌 , 这些音乐和歌舞成为了炎帝部落农耕时的主要娱乐方式 。而当炎帝部落战败 , 炎帝被擒杀之后 , 刑天悲伤不已 , 对黄帝的暴行充满了愤怒 。
有一天 , 黄帝出巡 , 视察各地的农耕作业 , 并察看是否有地下抵抗活动的迹象 。当他经过刑天部落时 , 遭到了刑天的强力阻击 。刑天有可能是直接向黄帝发动了攻击 , 又或只是言语上的抗议 , 总之 , 他的反抗激怒了黄帝 , 黄帝当即下令将刑天斩杀 。
刑天被杀后 , 尸体埋在了常羊山 。但这座山是座灵山 , 是炎帝部族的精魂之山 。还记得炎帝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生的吗?他的母亲女登 , 就是在常羊山目睹大星天坠 , 从而诞下了炎帝 。刑天的精魂从常羊山中获得了灵气 , 于是他再度复活了 。
但复活后的刑天 , 却因为被割掉了头 , 只好以两乳为目 , 以肚脐为眼 , 手持干戚 , 挺立于常羊山上 , 向这世界表白他决不臣服的决心与勇气 。
刑天的故事 , 不过是在黄帝占领了炎帝的家乡之后 , 炎帝族人进行的最后抵抗 , 一任抵抗领袖被杀害 , 新的抵抗领袖又出现 。由于斗争环境的险恶 , 新任抵抗运动领袖隐没了其名姓 , 遮住了他的面目——这在原始思维之中 , 就被曲解为刑天断首而后复生 。
晋代大诗人陶渊明 , 读懂了精卫和刑天所蕴含的寓意 , 所以作诗曰:精卫衔微木 , 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 , 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 , 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 , 良辰讵可待 。
后人解读陶渊明的诗句 , 认为最后两句“徒设在昔心 , 良辰讵可待”表达的是诗人对现实无可奈何的叹息 。但实际上 , 这两句诗并非是单纯地借古咏志 , 而是陶渊明对古史的感慨 。
【精卫是炎帝和谁的女儿 精卫是谁女儿】
推荐阅读
- 咬人猫《胭脂》歌词
- 贪污与受贿的区别是什么
- 什么车烧机油
- 五方的名山是什么山 五方名山是什么山
- iphone6s发烫正常吗
- 猪肉白菜炖粉条是怎么做的 猪肉白菜炖粉条的技巧
- 山口王是什么生肖王朝马汉站两旁送五光十色 山口王是什么生肖
- 贷款合同印花税是多少
- 交行买房贷款利率是多少
- 汽车天窗异响嘎吱嘎吱是什么原因 汽车天窗咯吱咯吱响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