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粉化学式「还原铁粉化学式」( 四 )


A、向混合溶液逐滴加入NaOH溶液,铁离子首先转化为氢氧化铁沉淀,当铁离子完全沉淀,铝离子再转化为氢氧化铝沉淀,故开始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不能立即产生氢氧化铝沉淀,图象与实际不相符,故A错误;
B、向混合溶液逐滴加入NaOH溶液,铁离子首先转化为氢氧化铁沉淀,当铁离子完全沉淀,铝离子再转化为氢氧化铝沉淀,故开始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不能立即产生氢氧化铝沉淀,图象与实际不相符,故B错误;
C、铁离子首先转化为氢氧化铁沉淀,当铁离子完全沉淀,铝离子再转化为氢氧化铝沉淀,当铝离子沉淀完全,再加入氢氧化钠,氢氧化铝溶解,图象与实际相符合,故C正确;
D、加入氢氧化钠一定体积后才会产生氢氧化铝沉淀,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考查铝及化合物的性质、化学反应图象等,根据反应过程判断沉淀与氢氧化钠体积关系,注意纵坐标表示氢氧化铝,不是沉淀的物质的量.
12.(2011?北京)下列实验方案中,不能测定Na2CO3和NaHCO3混合物中Na2CO3质量分数( )
A. 取a克混合物充分加热,减重b克
B. 取a克混合物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加热、蒸干、灼烧,得b克固体
C. 取a克混合物与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逸出气体用碱石灰吸收,增重b克
D. 取a克混合物与足量Ba(OH)2溶液充分反应,过滤、洗涤、烘干,得b克固体
考点:钠的重要化合物.
专题:压轴题.
分析:实验方案是否可行,关键看根据测量数据能否计算出结果.
A、此方案利用碳酸氢钠的不稳定性,利用差量法即可计算质量分数;
B、根据钠守恒,可列方程组求解;
C、C项应先把水蒸气排除才合理;
D、根据质量关系,可列方程组求解.
解答:解:A、在Na2CO3和NaHCO3中,加热能分解的只有NaHCO3,故A项成立;
B、反应后加热、蒸干、灼烧得到的固体产物是NaCl,Na2CO3和NaHCO3转化为NaCl时的固体质量变化不同,由钠元素守恒和质量关系,可列方程组计算,故B项成立;
C、C项中碱石灰可以同时吸收CO2和水蒸气,则无法计算,故C项错误;
D、Na2CO3和NaHCO3转化为BaCO3时的固体质量变化不同,利用质量关系来计算,故D项成立.
故选:C.
点评:本题看似是实验设计,实际上是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考察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的不同.
13.(2011?四川)甲、乙、丙、丁四种易学溶于水的物质,分别由NH4+、Ba2+、Mg2+、H+、OH﹣、Cl﹣、HCO3﹣、SO42﹣中的不同阳离子和阴离子各一种组成,已知:
①将甲溶液分别与其他三种物质的溶液混合,均有白色沉淀生成;
②0.1mol/L乙溶液中c(H+)>0.1mol/L;
③向丙容器中滴入AgNO3溶液有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生成.
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 甲溶液含有Ba2+B. 乙溶液含有SO42﹣
C. 丙溶液含有Cl﹣D. 丁溶液含有Mg2+
考点:无机物的推断;离子共存问题;常见阳离子的检验;常见阴离子的检验.
专题:推断题.
分析:将甲溶液分别与其他三种物质的溶液混合,可以形成白色沉淀的只有BaSO4、BaCO3、Mg(OH)2,因此甲只能是Ba(OH)2;0.1mol/L乙溶液中c(H+)>0.1mol/L,说明乙是硫酸;向丙溶液中滴入AgNO3溶液有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生成,说明丙是MgCl2,所以丁是NH4HCO3
解答:解:根据②中的信息可知乙是二元酸,故乙是H2SO4;根据③中现象,可以推知丙中含有Cl﹣;再结合①中提供信息,甲与其它三种物质混合均产生白色沉淀,则可推出甲是Ba(OH)2,乙是H2SO4,丙是MgCl2,丁是NH4HCO3,故选D.
点评:本题为推断题,做题时注意题中的反应现象,找出突破口,抓住物质的性质是关键.
14.(2010?安徽)图是一稀酸对Fe﹣Cr合金随Cr含量变化的腐蚀性实验结果,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稀硝酸对Fe﹣Cr合金的腐蚀性比稀硫酸和稀盐酸的弱
B. 稀硝酸和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Fe+6HNO3(稀)═Fe(NO3)3+3NO2↑+3H2O
C. Cr含量大于13%时,因为三种酸中硫酸的氢离子浓度最大,所以对Fe﹣Cr合金的腐蚀性最强
D. 随着Cr含量增加,稀硝酸对Fe﹣Cr合金的腐蚀性减弱
考点:金属腐蚀的化学原理;铁的化学性质.
专题:图示题;压轴题;电化学专题;元素及其化合物.
分析:根据图中的纵横坐标可知,横坐标为Cr含量,纵坐标为金属被腐蚀的反应速率,由图中的曲线变化,硝酸对合金的腐蚀速率随Cr含量增加而变小,硫酸和盐酸对金属的腐蚀速率随随Cr含量增加而变大,但随着Cr含量增加变化趋势变慢,则腐蚀性减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