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来历简介及传统习俗

端午节 , 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午日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 , 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节的来历简介及传统习俗 , 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
端午节来历
端午节 , 历史悠久 , 由上古时代百越举行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 。龙是古越人(长江中下游以南一带先民)的原始信仰 , 源自天象崇拜 。中国古代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 《春秋命历序》:“天地开辟 , 万物浑浑 , 无知无识;阴阳所凭 , 天体始于北极之野…日月五纬一轮转;天皇出焉…定天之象 , 法地之仪 , 作干支以定日月度 。”上古时代人们定天之象、法地之仪 , 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 , 将黄道和赤道附近的区域分作“二十八宿” , 在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 , 即为“苍龙七宿” 。古越人以龙作为部族保护神 , 自比是龙的子孙 , 他们不仅有“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的习俗 , 而且在每年仲夏端午举行盛大的图腾祭 。选择在端午举行祭龙节仪与苍龙七宿正处南中的时节天象有关 。在传统文化中 , 方位和时间以及卦象是联系在一起的 , 仲夏午月午日 , 龙星飞升至正南中天 , 即如《易经·乾卦》中所曰:“飞龙在天”;此时龙星既“得中”又“得正” , 处于“中正”之位 , 为大吉大利之象 。天象“飞龙在天”被赋予多重含义和寄托 , 形成祭龙以酬谢龙祖恩德、压邪攘灾、祈福纳祥的礼俗 , 衍化成“端午节” 。端午文化充分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
据文献记载 , 远古时古越人天皇氏已发明天干地支 。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 , 天干承载天之道 , 地支承载地之道 , 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 。古越人最早的历法是干支历 , 以午月的第一个午日天地纯阳之气极盛的重午日为龙图腾祭祀日 。到了汉代时 , 由于南北统一 , 历法变动 , 朝廷为了方便过节 , 规定每年的端午节改为阴历五月五日 。于是端午节就演变成为现在的五月初五日 。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 , 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使风俗习惯也互相融合 , 这对节日习俗的传播普及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 端午节习俗就在南北风俗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 。就现文献记载来看 , 两汉时的北方端午风俗主要以避恶为主 。
南北朝后端午节日被赋予了纪念屈原的人文内涵 , 从文献记载来看 , 最早将屈原和端午节联系起来的 , 是南北朝时南梁吴均的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 , 此时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 。据考 , 许多流传至今的端午习俗与屈原毫无关系 。但千百年来 , 屈原已广泛深入人心 , 人们“惜而哀之 , 世论其辞 , 以相传焉” , 在民俗文化领域 , 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 , 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在历史发展中 , 民俗“五月初五”被道教吸收作为腊祭日 , 为“三元五腊”之一 。据《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与《云笈七笺》中说 , 五月初五名地腊 , 五帝攒会之日 , 此日五方大帝会于南方三炁丹天 , 查生人祖考及见世子孙所行善恶 , 以定罪福 , 校定生人官爵 。道教认为一年中的几个腊日是良辰吉日 , 适合祭祀祖先和诸神以获得福佑 。
隋唐时期 , 端午节从风俗形式上都继承了前朝 。但是从性质上讲 , 原来有特定意义的节日风俗活动 , 到此大多演变为节日娱乐活动 。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诗序》中记述:皇宫端午日盛况 , 召来儒雅臣僚 , 大张筵席 , “广殿肃而清气生 , 列树深而长风至” 。唐代端午龙舟竞渡尤其值得一道 , 在唐代全盛时期 , 人民生活相对稳定 , 在节日娱乐方面 , 一方面是上行下效 , 蔚成风气 , 另一方面对民间的一些风俗活动也受到官府的支持 。因此 , 竞渡之风尤为鼎盛 。张说《岳州观竞渡》诗中描写当时竞渡情景道:“画作飞凫艇 , 双双竞拂流 。低装山色变 , 急棹水华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