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节气的来历和意义 立夏节气的来历及食物

中国自古重视立夏节气 。周朝时,每逢立夏日,帝王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外举行盛大的“迎夏”仪式,并指令司徒等官分赴各地,勉励农民抓紧夏季耕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立夏节气的来历及食物,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
立夏节气的由来
每年5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45°为“立夏”节气 。这个季节,在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经确立了,预示着季节的转换,为古时按农历划分四季之夏季开始的日子 。如《逸周书·时讯解》云:“立夏之日,蝼蝈鸣 。又五日,蚯蚓出 。又五日,王瓜生 。”描述的就是孟夏之初的物候景象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 。”这里的“假”,即“大”的意思,是说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 。实际上,若按气候学的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立夏”前后,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真正的“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如池塘”的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节 。进入了五月,很多地方槐花也正开 。
立夏时节,万物繁茂 。明人《莲生八戕》一书中写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 。”这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 。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进入了大忙季节 。所以,我国古来很重视立夏节气 。据记载,周朝时,立夏这天,帝王要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并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励农民抓紧耕作 。立夏以后,江南正式进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显增多,连绵的阴雨不仅导致作物的湿害 。还会引起多种病害的流行 。小麦抽穗扬花是最易感染赤霉病的时期,若预计未来有温暖但多阴雨的天气,要抓紧在始花期到盛花期喷药防治 。南方的棉花在阴雨连绵或乍暖乍寒的天气条件下,往往会引起炭疽病、立枯病等病害的暴发,造成大面积的死苗、缺苗 。应及时采取必要的增温降湿措施,并配合药剂防治,以保全苗争壮苗 。“多插立夏秧,谷子收满仓”,立夏前后正是大江南北早稻插秧的火红季节 。“能插满月秧,不薅满月草”,这时气温仍较低,栽秧后要立即加强管理,早追肥,早耘田,早治病虫,促进早发 。中稻播种要抓紧扫尾 。茶树这时春梢发育最快,稍一疏忽,茶叶就要老化,正所谓“谷雨很少摘,立夏摘不辍”,要集中全力,分批突击采制 。
【立夏节气的来历和意义 立夏节气的来历及食物】立夏前后,华北、西北等地气温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季多风,蒸发强烈,大气干燥和土壤干旱常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尤其是小麦灌浆乳熟前后的干热风更是导致减产的重要灾害性天气,适时灌水是抗旱防灾的关键措施 。“立夏三天遍地锄”,这时杂草生长很快,“一天不锄草,三天锄不了 。”中耕锄草不仅能除去杂草,抗旱防渍,又能提高地温,加速土壤养分分解,对促进棉花、玉米、高梁、花生等作物苗期健壮生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立夏吃什么食物
小麦
小麦富含淀粉、蛋白质、矿物质等成分,小麦以及小麦制品是很多人都在立夏的时候吃的 。小麦在这个的时候味道很好,不少人会把小麦直接放在锅里炒熟,然后当做零食来吃,或者就是吃一些小麦制成的面包、大饼、面条 。
茯苓

茯苓是一种中药材,研究发现茯苓中含有很多的有机酸以及蛋白质等成分,对于滋补身体以及提升人的免疫能力有很好的作用 。而且茯苓还能帮助抗肿瘤,抑制癌细胞在人体内的繁殖 。所以说在立夏的时候吃茯苓,也是有益健康的 。
茯苓的吃法是有很多的,和其他的中药材进行配伍可以发挥很厉害的效果,平时我们在家里也可以吃茯苓 。比如说广东人就很喜欢用茯苓来做鸡汤里面的配料,或者是茯苓红豆薏米粥,帮助在夏季的时候去湿气和寒气 。
鸡蛋
到了立夏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的习俗,不过说起立夏的经典食物只有“立夏蛋”了 。在立夏这一天,很多人家开始煮“立夏蛋”了,一般用茶叶末或胡桃壳煮,之后看着蛋壳慢慢地变红,满屋香喷喷 。茶叶蛋应该趁热吃,吃吃的时候倒上好酒,内洒些许细盐,酒香茶香,又香又入味 。
立夏为什么要吃“立夏蛋”呢?“立夏吃蛋”的习俗由来已久 。俗话说:“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 。”相传从立夏这一天起,天气晴暖并渐渐炎热起来,许多人特别是小孩子会有身体疲劳四肢无力的感觉,食欲减退逐渐消瘦,称之为“疰夏” 。女娲娘娘告诉百姓,每年立夏之日,小孩子的胸前挂上煮熟的鸡鸭鹅蛋,可避免疰夏 。因此,立夏节吃蛋的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