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教科版(新版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科版五篇)

教案作为教师课前准备的过程,亦是教师提高知识水平和教学潜力、总结教学经验的过程 。教师透过一次次的收集资料,一遍遍的处理教材、确定教法,专业水平和教学设计潜力就必然会得到提高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
《绿》
[教学目的]
1、作者对美好境界的热情赞美和执着追求的思想感情 。
2、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
3、如何抓住文章的“文眼”来组织材料 。
4、散文的景和情: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依托 。
[重点、难点]

1、重点:在写景中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 。
2、难点:变换写景角度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
[教学时数] 一课时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藉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 。
1916年考进北京大学预科学习,参加五四运动 。
1925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致力古典文学研究,从事散文创作 。

1931年至于932年留学英国 。抗战前对前途充满胜利信心 。抗战胜利后,反对国民党打内战 。
1948年6月,在拒绝“美援加面粉”的宣言上签字 。临终前嘱夫人:“有件事要记住,……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
8月12日,在贫病交加中逝世于北平 。毛泽东高度评价他说:“我们中国人民是有骨气的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 。”
2、时代背景介绍 。
《绿》,写于1924年 。当时,南方成为革命的策源地,北伐战争已在酝酿之中 。尽管朱自清并没有投身到革命的激流里去,但他对中国社会的前途,时刻都在关心着;对于以统一为大业的北伐,无疑也是抱支持态度的 。他这一时期的思想,基本上还保持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 。这反映在他的散文作品里,则表现为格调的明朗,节奏的明快,满蓄着“为人生”、“写实”和昂扬向上的生命活力 。《绿》虽然不过是一篇写景文,但只要仔细品味,还是很容易触摸到作者思想的跳动着的脉搏,看到一颗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 。
二、全文朗读(听录音、配音乐及画面)
思考:1、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几个?每个立足点写了什么景物?
2、这篇散文的“文眼”上什么?
3、作者是怎样抓住“文眼”来写“绿”的?
4、这篇散文上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三、学生精读课文,讨论并归纳

1、作者写景有三个立足点 。
第一个立足点是山边,写梅雨潭的远景 。
第二个立足点是梅雨亭边,写梅雨潭的环境:山、岩、亭、天、草、瀑布、水花 。
第三个立足点是梅雨潭边,写梅雨潭的绿:潭面、水波、水光、水色,并联想 。把三个立足点所绘之景合在一起,就是一幅悬瀑、飞亭、流云等作背景的“梅雨潭图” 。
2、这篇散文的文眼是: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
3、作者是这样抓住“文眼”来写“绿”的:
文章开头点题: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便按游踪之先后,远写飞瀑及梅雨潭周围的环境,实际上仍抓住“惊诧”来写:“飞瀑之下必有深潭”,暗示出梅雨潭并非死水之潭,则是有不尽的活水深潭,是充满生机之绿,这也是梅雨潭可爱之由 。其瀑流飞泻而下的气势、威力令人“惊诧”,水花飞泻情景更可“惊诧” 。然而写到梅雨潭的绿招引我们去“追捉”时,“我心中已没有瀑布了”,这显示作者先写瀑布,不过是用作陪衬,强调了“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惊诧于她的潭面、水波、水光、水色,最后,文章结尾照应开头:“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显示“惊诧”这“文眼”贯穿始终,而在“惊诧”之前加上“不禁”,更突出了“绿”的强烈印象 。
文章充分体现了“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
课文结构:(投影屏幕显示)
开头点题:惊诧于梅雨潭的绿
结尾扣题: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
4、本文是这样做到情景交融的:(以课文第三段为例)
我们先看作者怎样写景:当“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时,“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首先看到那醉人的绿,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 。然后作者用博喻来描写了潭水的水波、水光、水色,但还觉得未能很好地表现出这绿的可爱,于是用了一连串的比较,通过这比较,突出地说明了梅雨潭的水色不淡不浓,水光不明不暗,正如一个漂亮的姑娘,个儿要高,又不能太高,脸要白,又不能太白,白里透红,又不能太红——恰到好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