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思想、学说的精华,比较集中地见诸于《论语》一书,共二十篇,一万一千余字 。《论语》就是孔子的语录,也有一些是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孔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追记 。此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铸成了我们民族的个性 。《论语》一书集中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仁 。“仁”是一切理论的中心,所有的关于“仁”、“乐”的规范,都不过是手段,是为实现“仁”这一道德的最后完美服务的 。《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早在秦汉时期就传入了朝鲜和日本,日本〈大宝令〉还指定它为日本学生的必修课 。1594年,传教士利玛窦将它译为拉丁文后,它又被转译为意、法、德、英、俄等多种文字,在西方各国广泛传播 。
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 。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 。对于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态度,以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 。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 。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大 。
说到治理国家,孔子重视民生疾苦,呼唤仁政,希望统治者以仁义之心待民,他说“苛政猛于虎”,他还强调无论什么法令法规,统治者都要首先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在人际交往中,孔子强调的是忠和恕 。“忠”就是以忠实诚信的态度对人,以恪尽职守的态度待事;“恕”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在为人处世上,孔子提倡自爱和爱人 。孔子对天命持谨慎态度,他更相信人自己的力量 。他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切要看个人后天的努力 。当然,〈论语〉中也有一些思想是与历史潮流相背离的,如他政治上的复古倾向,他对等级、秩序的过分强调,他的内敛的人格价值取向等,这一切都不可否认的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需要我们用现代意识对之加以修正 。但瑕不掩瑜,在人类文明刚刚露出曙光的先秦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具有如此深刻的生命智慧,是足以让我们这些后人为之骄傲的 。
1、孔子学琴
孔子学琴,锲而不舍,学习一首琴曲,不单会弹,还要深入到更深的层次里 。即使师襄子说可以了,要进一步教孔子别的,但对孔子来说,还不算真正学会 。
于是,孔子不断深入,从会弹,到掌握技巧,又进一步到了解它的意趣,进而,再去领会曲子所描述的人物 。看到孔子如此专心一致、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与那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时,真是让我们深受感动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需要用心专一,深入其中 。倘若停留在表面,或是深入得不彻底,就很难领悟到其中更深的道理 。
而且学习也不是为别人学,是为我们自己学,为更好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服务社会而学 。因此,真正有志于学习的人,会用心投入,深入下去,不会轻易带过或是半途而废 。
2、以渔夫为师
一天,孔子与学生在树林里休息,孔子听到河边的渔夫说的话很有深度,立刻走到渔夫面前,尊敬地拜了拜他,说:“我从小就开始求学,现在都69岁了,还没听过如此高深的教导,因此来向您请教 。”
渔夫亳不客气地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孔子听了很受启发,不断地点头 。最后,孔子谦卑地对渔夫说:“遇到先生真是我的幸运,我愿意做你的学生 。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识,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推荐阅读
- 任何一款卡西欧的手表都有证书吗
- 蚕丝被的保养方法 蚕丝被保养方法是什么
- 戴在手的玉镯裂了象征什么意思
- 严良什么时候死的
- 有关中国抗日的名人名言
- 斗破苍穹的下一部叫什么
- 微山湖里的马浪鱼学名叫什么
- 关于同桌的名人名言
- 中国双发的战斗机有哪些啊
-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