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拜简介

【鳌拜简介】

鳌拜简介

文章插图
鳌拜简介
中文名:鳌拜
别名:Oboi
籍贯:中国满洲
性别:男
民族:满族
国籍:中国
出生年月:1610年
去世年月:1669年
职业:牛录章京辅政大臣
主要成就:斩张献忠,辅政
荣 誉:满洲第一勇士
爵 位:一等公
鳌拜,生年不详,卒于康熙八年(1669) , 瓜尔佳氏,满洲镶黄旗人,卫齐第三子 。初以巴牙喇壮达从征,屡有功 。清朝三代元勋,康熙帝早年辅政大臣之一 。鳌拜前半生军功赫赫 , 号称“满洲第一勇士”,后半生则操握权柄、结党营私 。康熙八年,鳌拜因专擅弄权而被拘禁,不久就死于幽所,为影响清初政局的一个重要人物 。天聪八年(1634年),授牛录章京世职,任甲喇额真 。崇德二年(1637年),征明皮岛,与甲喇额真准塔为前锋 , 渡海搏战,敌军披靡,遂克之 。命优叙,进三等梅勒章京,赐号“巴图鲁” 。崇德六年(1641年),从郑亲王济尔哈朗围锦州,明总督洪承畴赴援,鳌拜辄先陷阵,五战皆捷,明兵大溃,追击之,擒斩过半 。功最,进一等,擢巴牙喇纛章京 。崇德八年(1643年),从贝勒阿巴泰等败明守关将,进薄燕京 , 略地山东 , 多斩获 。凯旋,败明总督范志完总兵吴三桂军 。叙功 , 进三等昂邦章京,赉赐甚厚 。
总体评价
纵观鳌拜的一生,早年战功赫赫,虽偶有波折,但还算是荣宠一时;又历事三朝,辅佐幼主,忠心耿耿 。晚年的他本可善终 , 辅佐年幼的康熙,保全令名 。但最后他却因擅权而被革职抄家、身死禁所,可叹可惜 。
满洲人是以武立国的,鳌拜本人也不同汉人诗书,因此他看到康熙练布库高兴不一定是因为以为康熙沉迷嬉乐,而是因为看到康熙向满人方向发展而不是向汉人方向发展 , 书读得多未必就能成一个好皇帝,身体好也很重要,那些练布库的少年也有可能是鳌拜安排的,为的是锻炼康熙的体质,使其不忘骑射根本,康熙能当政61年,和早年炼出的好身体不无关系 。
权臣时期
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八,年轻的福临就去世了 。鳌拜的政治命运进入了一个转折期 。顺治对鳌拜的信任在其对后事的安排里体现出来了 。顺治立下遗诏,指定由皇三子玄烨嗣位(即康熙),以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 。值得注意的是,顺治没有选择宗室亲王担当辅政大任 , 而是选择了异姓大臣 。这也许跟他幼年时期多尔衮专权的经历有关,他不想再出现一位“多尔衮”来操控子孙的天下 。不过 , 权力也许真是一个魔杖,能够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鳌拜功臣、忠臣的形象开始渐渐变形,他再也不像从前忠心扶持皇太极的儿子福临那样对待福临的儿子玄烨了 。结果 , 康熙初年,虽然没有了多尔衮,但却出现了专权的鳌拜 。
顺治死后,四位辅政大臣曾经在顺治灵前盟誓,表示同心同德辅佐小皇帝玄烨 。虽然这一盟誓意义重大,但事实证明四大臣并不能抱成一团 , 忠心辅主 。位居四辅臣之首的索尼是四朝元老,位望隆重,但已年老多病 , 畏事避祸,在很多事情上往往疏于过问 。苏克萨哈属正白旗,原本依附多尔衮 。多尔衮死后,朝局一变,苏克萨哈出来告发刚刚死去的多尔衮 , 因此受到顺治重用,在四辅臣中名列第二 。正由于苏克萨哈是从多尔衮那边分化出来的,索尼等人都瞧不起他 。鳌拜与苏克萨哈虽是姻亲,二人却常常因政见不合而发生争论,宛如仇敌 。列名第三的遏必隆出自名门,但为人庸懦,遇事无主见,又属镶黄旗,常常附和鳌拜 。鳌拜虽然屈居第四,但由于资格老,军功高 , 常常气势夺人 。在这种情况下,鳌拜虽居四辅臣之末位,却得以擅权自重,日益骄横,开始走上专权的道路 。
康熙初年 , 以四辅臣为执政核心的清廷不断调整统治政策,稳定秩序 。这些调整包括:在经济上 , 实行轻徭薄赋、更名田(即被清廷免价给予佃户耕种的明代藩王庄田),发展生产;在政治上,注意整顿吏治,有步骤地打击江南汉族地主阶级,放慢攻打南明势力的进程以存实力,等等 。这样,清朝统治者对全国的统治逐渐巩固 。不过,清朝统治者内部的矛盾却在加剧 。康熙初年,清廷内部的矛盾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
第一方面
黄、白旗之争 。黄、白旗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 , 最早可追溯至清太宗皇太极之时 。皇太极登上汗位之后,不久便将自己掌握的正白旗、镶白旗改为正黄旗和镶黄旗 , 使其地位日益上升 。同时,皇太极又将努尔哈赤留给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个幼子的正黄旗、镶黄旗改为正白旗、镶白旗,使其地位渐渐下降 。从此,黄、白两旗之间便产生了矛盾 。皇太极死后 , 黄、白旗为争立皇帝,关系紧张,后来虽以妥协告终,但彼此成见甚深 。多尔衮是正白旗之主,摄政时就很压制反对他的两黄旗 。索尼、遏必隆、鳌拜均曾得罪,或降职,或罢官 。顺治亲政 , 政局一变,黄旗抬头 , 白旗重又失势 。苏克萨哈虽以白旗投靠黄旗,但索尼、遏必隆、鳌拜都瞧不起他 。黄、白旗之间的矛盾一直延续到康熙初年 。
第二方面
圈地之争 。清初圈地时,多尔衮凭借摄政的便利,将冀东肥沃之地圈给正白旗,而于保定、河间、涿州等处别拨土地给镶黄旗 。康熙五年(1666) , 鳌拜提出圈地应按八旗排列顺序,冀东的土地按顺序应归黄旗所有,要求和正白旗换地 。如果土地不足 , “别圈民地补之” 。当时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都反对换地,以免引起大骚动 。苏克萨哈属正白旗,也坚决反对 。但索尼、遏必隆则支持鳌拜,形成四辅臣之间的利益冲突 。
第三方面
鳌拜与康熙之争 。鳌拜是一个赳赳武夫,历事三朝 , 但表现前后有异 , 原因或许在于他辅佐顺治,皇太极余威、余恩犹存 , 而且顺治也是他力争而立的 , 所以还能忠心耿耿,可康熙玄烨就不一样了,此时他是三朝老臣 , 且掌握辅政大权,对年幼的康熙就不那么看得入眼了 。这种情形就好像当年阿济格私下称呼顺治为“孺子”一样 。不同的是,阿济格还只是背地里表示 , 而鳌拜却渐渐公然表露 。在朝堂之上,鳌拜常常当面顶撞小皇帝 , 也当着皇帝的面,呵斥大臣 。朝贺新年时,鳌拜身穿黄袍 , 仅其帽结与康熙不同 。假如鳌拜遇上个末世也就罢了,其皇帝只能忍气吞声,徒叹奈何,可当时的清廷还处于上升态势 , 小皇帝康熙也不是等闲之辈,鳌拜如此行事,迟早会下场不妙 。有一次 , 鳌拜装?。滴跞ヌ酵? ,鳌拜卧床,席下放一把刀 。康熙的侍卫搜出这把刀,局面很是尴尬而紧张 。小皇帝却从容镇静,笑着说:“刀不离身是满洲故俗,不要大惊小怪!”鳌拜的跋扈,小皇帝的机智应变,都可以想见 。
鳌拜处于这些矛盾的中心 。很明显,鳌拜挑起换地事件,用意在于利用黄、白旗积怨,削弱反对自己的正白旗势力,打击政敌苏克萨哈 。在打击对手这方面,大权在握的鳌拜可谓轻车熟路 。此前他就曾整治过内大臣费扬古 。费扬古之子倭赫是康熙身边的侍卫,在御前对鳌拜表现得不怎么礼貌 , 鳌拜对此深为衔恨 。康熙三年(1664)四月,鳌拜遂以倭赫等人擅骑御马、取御用弓矢射鹿之罪名将其处死 。费扬古对鳌拜痛恨不已,鳌拜又以“怨望”的罪名,将他及其子尼侃、萨哈连一并处死,家产籍没,给予都统穆里玛(鳌拜之弟) 。费扬古一门惨遭家破人亡之祸 。不过,鳌拜这次意图打击苏克萨哈的举动却失算了,直接导致了自己的下台 。
鳌拜没有想到却有三个不怕死的官员敢于违拗自己换地的要求 。他对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三人极为恼怒 , 分别以苏纳海“藐视上命”、拨地迟误,朱昌祚、王登联“纷更妄奏”的罪名,俱论死罪 。康熙虽然年幼,但心知苏纳海等三人并没有什么大罪,只不过是惹怒了鳌拜而被妄加罪名而已,于是召集辅政四大臣询问意见 。鳌拜坚持要将三人处以极刑,索尼、遏必隆附和,苏克萨哈知道自己若反对极易惹火烧身 , 只好沉默不语 。但小皇帝却有魄力,不允鳌拜所奏,只是批准刑部拟定的处罚,即将三人各鞭一百,没收家产 。鳌拜公然无所顾忌,最终竟矫旨将三人处死 。然后,鳌拜强行换地 。看起来 , 他又一次阴谋得逞 。实际上,这未必是好事,因为它在小皇帝心中留下的印象绝对不会对鳌拜有利 。40年后 , 康熙还提起这次事件,很痛心自己当时阻止不了鳌拜等人的决定 。他说苏纳海三人不仅不当杀,而且不当罪,这纯粹是一场大冤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