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生疳积,能吃却瘦小,2步调理4个食疗方

孩子爱吃、吃很多 , 却怎么都养不胖 , 长得瘦瘦小小黄黄 , 正是疳证最显著的外在特征 。
孩子是生了疳积!
可是很多疳积宝宝的家长 , 看到孩子营养不良 , 怕控制饮食的话 , 孩子更吸收不到营养 , 只得放任孩子多吃 。
结果仍是越吃越瘦 。
孩子很能吃 , 并不是好事 。 该怎么办呢?

宝宝生疳积,能吃却瘦小,2步调理4个食疗方

文章插图

疳证“进化史”:脾虚→积食→疳气→疳积→干疳
图片来源:锐景创意
要调理疳积宝宝 , 先要正确认识疳积是怎么形成的 。
在古代 , 有一种小儿病 , 能和麻疹、天花、惊风并列 , 被称为对儿童损害最严重的儿科四大证之一 。
这就是疳证 。
听起来有些吓人 , 实际上家长也的确要引起重视 。
疳证 , 简称“疳” , 是由喂养不当 或多种疾病影响 , 导致脾胃受损 而形成的一种慢性疾病 , 相当于西医说的营养不良 。
疳证发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 , 各年龄阶段都可能出现 , 5岁以下的幼儿较多见 。
“积为疳之母”“无积不成疳” , 这和蚁穴溃堤是一个道理 。 疳积的“进化史” , 最初往往是从家长对宝宝脾胃缺乏合理呵护开始的 。
看到宝宝吃得多吃得欢 , 家长就高兴 , 觉得一定是好事 。 未曾想小儿的体质特点就是脾常不足 , 天生脾虚 , 胃的收纳和脾的运化功能弱 。
一旦饮食喂养方法不合理 , 就很容易出现积食 。
反复积食时间久了 , 孩子的脾胃功能就更弱 , 脾虚就更厉害 , 到了一定程度 , 就产生了疳积 。
疳积判断
根据严重程度 , 疳证主要分为疳气、疳积、干疳三个阶段 。
1.疳气: 宝宝开始出现消瘦、面色萎黄、食欲不振、大便干稀不调、精神不振 , 爱发脾气等症状 。
2.疳积: 宝宝有形体消瘦、面黄发枯、精神萎靡或烦躁、饮食异常、大便不正常等症状 。
严重者还会头大颈细、肚大青筋显露 , 常伴有脾气不好、睡眠不好、出汗多、抵抗力弱、免疫力差等问题 。
3.干疳: 孩子极度消瘦、皮包骨 , 看起来像小老头 , 皮肤干枯有皱纹 , 精神萎靡 , 啼哭无力、无泪 , 有的甚至可见肢体浮肿 。
一旦发现宝宝到了干疳这一步 , 必须马上就医治疗 , 不能耽搁 。
正确调养疳证宝宝:
调整喂养方法 + 健脾
疳证患儿的特点就是胃强脾弱 。 胃里仿佛有个看不见的无底洞 , 光吃不长 , 甚至越补越瘦小 。
有家长说:“看我家宝宝体质弱 , 就变着花样进补 。 ”
海马田七“增高汤” , 人参蚕蛹蜂王浆……几顿下来 , 孩子原本就受累的脾土更加不堪重负 。
许教授甚为推崇的宋代医家钱乙认为 , 儿童“五脏六腑成而未全 , 全而未壮” 。 宝宝的身体很多方面是幼稚的 , 脾胃和肠道的吸收功能都不成熟 , 如果一味地大补 , 孩子不吸收 , 反而适得其反 。
因此 , 疳证宝宝需要家长科学控制饮食 。 怎么做?“调整喂养方法+健脾” 2步走 。
步骤一:改掉饮食坏习惯
疳积宝宝多多少少都是饮食喂养上出了问题 。
有的宝宝偏食 , 有的宝宝吃太多肥甘滋补的食物 , 或者贪吃零食 , 或习惯饥一顿饱一顿……
这些都需要家长及时纠正 。
正确喂养遵循以下3点:
1.1岁半之前按需喂养 , 1岁半以后可以逐渐过渡到定时定量喂养 。
什么叫“按需”?
就是宝宝饿了就可以吃 , 但不饿不哭的时候、睡着的时候 , 不必因为已经过了既定的时间 , 就一定要塞给TA吃 , 像时钟一样准时 。
也不必纠结奶量、饭量 。
这一顿少吃了几十毫升 , 下一顿多吃了几口就如临大敌 , 没有必要 。 按宝宝的实际情况来就好 。
2.食物主要以稀、软、少渣、少油腻为主 , 少量多餐 。
既要易于消化又要营养丰富;添加辅食的顺序是先稀后干、先素后荤、先少后多 。
3.“若保小儿安 , 常需三分饥” , 宝宝不想吃 , 家长别硬喂;宝宝胃口大 , 家长要适当控制 。
比如发现宝宝不懂节制 , 常常吃撑 , 那下次就可以适当减少食物的量 。
总之 , 宝宝喂养是需要家长细心观察、实时调整的 , 不是一劳永逸的 。
步骤二:根治疳积靠健脾
只有当调整好宝宝的饮食之后 , 才可以开始健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