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的笔法


杂文的笔法

文章插图
【杂文的笔法】杂文*笔法,可以千变万化 。自古以来,文成法立 。元代郝经说:“夫理 , 文之*也;法,文之末也 。有理则有法矣,未有无理而 有法也 。”*《答友人论文法书》*文章笔法依内容而定 。不同内容用不 同*笔法;有时,内容相同 , 笔法也可以不同 。这还要看作者*意图 及读者对象等因素 。下面介绍几种杂文笔法 。
1.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是杂文写作常见*手法 。起笔于“小”处,落实到 “大”处 。它可以用微不足道*生活琐事引发出具有深广意义*大道 理 。这个“小”,打个比方说,可能是*上*引信,是重型机器* 开关 , 是揭示事物*质*突破口 。这个“大”,指事物*整体,全局 ,  也可能是具有深远意义*大道理 。以小见大,是从微观到宏观*思维 过程 。
从现实生活角落*一个镜头里可以发现令人深思*大问题、大道 理 。《忧闻“教授卖大饼”》*钟玉竹*主旨是对当前社会生活中脑体 收人倒*感到忧虑 。文章不是从*象大道理讲起,而是先从一幅获奖 *新闻照片说起,先介绍生活中*小小镜头:“河南师大副教授杨富 太业余卖大饼,每天净得利润30余元,四天*收人比他*月工资还 要高 。”作者面对此景,心怀隐忧:“一忧这样做会影响教授**职工 作和身体健康;二忧‘教大学不如卖大饼’,如此‘脑体倒*’何时 了;*明了当时*东林党人在*上*抱 负,不只关心家事,还关心国家大事、世界*大事 。上下联贯串起 来,就是说一面要致力读书,一面要关心*,两方面要紧密结合 。文章在剖析东林党*历史面目之后认为,“片面地只强调读书,而不 关心*;或者片面地只强调*,而不努力读书 , 都是极端错误 * 。”不读书而空谈**人 , 只是空头**家;不问*而死读 书**人,那是无用*书呆子 。既要努力读书,又要关心*,这是 愈来愈明白*道理 。这就把做学问与关心*二者*辩证关系讲明白 了 。
2.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就是作者把自己*观点、志向、理想、愿望、感情等 寄托在某种事物上 。通过对某种事物*描写、评论 , 抒发作者*情 怀,展示作者*思想境界 。陶铸*《松树*风格》以满腔热情赞美松 树 , “杨柳婀娜多姿,可谓妩媚极了,桃李绚烂多彩,可谓鲜艳极了,但它们只是给人一种外表好看*印象”,松树,“却给人以启发,以深 思和勇气” 。他提出,具有*主义风格*人 , “都应该像松树一样,不管在怎样恶劣*环境下,都能茁壮地生长,顽强地工作,永远不被 困难吓倒,永不屈服于恶劣环境 。”还要有松树那种奉献精神 , “为了 **利益,粉身碎骨,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 。文章通过赞美松树 *风格来讴歌一种崇高*精神境界 。龚自珍*《病梅馆记》以“病 梅’*梅*畸形病态*为喻,围绕梅花*种种不幸遭遇,层层剥皮,揭露清代封建*者对人才*摧残,对人们思想*禁锢 。他指出,只 有给梅松绑*“纵之”*、让它们任*生长*“顺之”*,砸碎那些花盆,解开捆缚它们*棕绳*“解其棕绳”*,有五年时间便可以复原、健全 起来 。这种追求个*解放要求**思想,具有资产阶级启蒙思想* *质 。托物言志 , “物”和“志”必须在某一点上存在着有机地* 。“松树”有挺拔不畏严寒*特征,因此和人们不畏恶劣环境*起来: “梅病”是种种人工束缚*结果,因此用它来类比人才受限制、遭压
制 。如果“物”与“志” 二者缺乏相似或相通之处,生拉硬扯,?那便 是败笔 。
托物言志,可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直言不讳*表述*如“松树 风格”*,一种是曲折地隐晦地表达*“如梅病”* 。后者 , 多半和写作 背景有关系 。三十年代初期,处在白*恐怖之下**要揭露黑 暗、宣传*,又要避开文网,作文不得不采取曲折*方式 。《一种 云》借自然界*“虹”来象征**党*下*红**根据地,为迎接“**霹雳”,唱出了时代战歌 。1940年,夏衍写*杂 文《野*》,歌颂“种子”*“气力最大” , “小*”*顽强生命力,说明“种子”*力量“是一种不可抗拒*力” 。用“种子”、“小*” 比喻进步*事业和**力量,用“石块”、“瓦砾”比喻压在我国人 民头上*侵略者和一切*势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