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乞巧风俗 各地乞巧习俗( 二 )


福建乞巧习俗
在福建 , 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 , 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 。 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 。 一般是斋戒沐浴后 , 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 , 默祷心愿 。 女人们不仅乞巧 , 还有乞子、乞寿、乞美和乞爱情的 。 而后 , 大家一边吃水果 , 饮茶聊天 , 一边玩乞巧游戏 , 乞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卜巧” , 即用卜具问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 , 即谁穿针引线快 , 谁就得巧 , 慢的称“输巧” , “输巧”者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 。
有的地区还组织“七姐会” , 各地区的“七姐会”聚集在宗乡会馆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 , 遥祭牛郎织女 , “香案”都是纸糊的 , 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 , 琳琅满目 。 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 , 比高下 , 看谁的制作精巧 。 今天 , 这类活动已为人遗忘 , 只有极少数的宗乡会馆还在这个节日设香案 , 拜祭牛郎织女 。 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备妥 , 傍晚时分开始向织女乞巧 。
应节食品
巧果又名“乞巧果子” , 款式极多 。 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 。 《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 , 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 。 宋朝时 , 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 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 , 然后和入面粉、芝麻 , 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 , 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 , 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 , 入油炸至金黄即成 。 手巧的女子 , 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
此外 , 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 , 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
直到今日 , 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传统节日 。 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 , 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 , 一直流传民间 。
何为七夕节
七夕节 , 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 , 始于汉朝 , 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 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 , 故称为“乞巧” 。
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 , 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 。 七夕节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礼拜七姐、陈列花果、女红等诸多习俗影响至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国家 。
【七夕乞巧风俗 各地乞巧习俗】结语:读了上文相信大家对于各个地方七夕节的风俗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了 , 不同的地方就会有不同的风俗习惯 , 这些风俗都非常的有趣并且充满了吉祥的寓意 , 都希望生活能够过的更好 , 更富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