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的趣味风俗有哪些

七夕的风俗习惯各地都有所差异, 乞巧的活动也是精彩纷呈的, 相信大家对于七夕节的趣味风俗一定非常感兴趣 。 各个地方的风俗同时也展现了各个地方放文化底蕴 。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吧!
七夕节的趣味风俗有哪些
七夕节已经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了, 在七夕的风俗中流传时间最久、流传范围最广的当属“乞巧”, 所以我们要对其有所了解 。
古人对一年一度的乞巧习俗十分重视 。 在七夕夜晚, 年轻的姑娘、妇女们要摆上事先准备好的时令水果, 对着皎皎明月, 朝天祭拜 。
【七夕节的趣味风俗有哪些】她们还要举行各种乞巧仪式, 虔诚地乞求织女神赋予她们聪慧的巧手, 祈求自己能够得到美满爱情的姻缘巧配 。
在七夕乞巧的时候应节食品, 以巧果最为有名, 这些果实又被称为“乞巧果子”, 款式极多, 不健美味营养而且体现了七夕节的传统祭品的特点 。
如今浙江的杭州、宁波等地, 在七夕这一天, 人们还会用面粉制作各种小型物品, 放到油锅里煎炸后称“巧果” 。 晚上还会在打扫干净的庭院里, 摆上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 家中亲友围坐在一起, 年轻的女子对月穿针引线 。 在绍兴农村, 七夕这一天, 到了夜深人静之时, 许多少女都会悄悄地躲在暗处, 偷听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时说的悄悄话, 俗称“听天语” 。
据说, 凡是听到了他们相会时说的悄悄话的女子, 日后必定能得到千年不渝的坚贞爱情 。 在福建地区, 许多人在七夕节时都要准备节日食品, 让织女欣赏、品尝, 祈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 。
大伙儿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 默祷心愿 。 人们有的乞巧, 也有的乞子、乞寿、祈求爱情等 。 古代时, 七夕节还有晒书、晒衣的习俗, 据说是可以避免虫蛀 。
民俗专家表示, 无论是哪种风俗习俗, 都体现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朴素情感, 也给我国的民间节日增添了丰富多样的色彩 。
各地乞巧活动各有趣味
乞巧的方式除了人们熟知的穿针引线验巧, 在其他地区还有一些不尽相同的乞巧方式, 他们都各有趣味 。
江浙一带, 则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 。 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 如抹在眼上和手上, 可使人眼明手快 。
而在绍兴、杭州一带的少女, 则在七夕这一天, 盛一碗水在户外放一夜, 次日, 把这碗水端在阳光下, 如看到碗面上结了一层薄衣, 投入一枚小针浮其上, 看倒影, 若像剪刀、尺等形状则妇女能得巧, 或出现书影, 则认为读书有出息, 如遇见帽影认为会嫁给做官的 。
还有的地方, 在七夕前几天, 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 播下粟米的种子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瓷碗中, 等它长出敷寸的芽, 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 称为“种生”, 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 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 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 甚至以巧芽取代针, 抛在水面乞巧 。
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 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 传说不仅可以年轻美丽, 而且对未婚的女子, 还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 。 当然, 用花草染指甲也多是少女与儿童们 。
做巧食也是七夕节颇为流行的一种庆祝方式 。 宋朝时, 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 手巧的女子, 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
许多民间糕点铺, 喜欢制一些织女形象的酥糖, 俗称“巧人”、“巧酥”, 此风俗在一些地区流传至今 。
清代后期, 在山东一带又演变出七月七日贺牛生日的习俗 。 “七夕”这一天, 人们要以酒食款待耕牛, 以示恭敬;儿童则会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 这大概是因为牛郎、织女的婚配得益于老黄牛的帮助 。
由此可见, 很多七夕节的风俗离不开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 其他的习俗都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 它在华夏大地上广为传播, 同时也被华夏子孙所接受 。
七夕节日的发展
唐宋诗词中, 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 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 七夕宫娥乞巧忙” 。
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 宫女们各自乞巧, 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 代代延续 。
宋元之际, 七夕乞巧相当隆重, 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 世人称为乞巧市 。 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 潘楼前买卖乞巧物 。 自七月一日, 车马嗔咽, 至七夕前三日, 车马不通行, 相次壅遏, 不复得出, 至夜方散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