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清明时节雨纷纷 古诗清明时节雨纷纷

清明时节雨纷纷古诗(清明时节雨纷纷唐诗三百首)
“清明时节 , 接连下雨 , 路上的行人都想失去灵魂 。问当地人哪里买酒省心?牧羊人指着杏花村 。”这首晚唐杜牧写的七绝《清明》 , 是目前中国最知名的节日诗之一 。每当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来临 , 网上都会有长短热文 。在大众传播中 , 清明一直被理解为一首献给“清明节”的诗 。比如《千秋诗话》说 , “这清明在雨中来” 。比如在唐代文学研究方面颇有建树的陈教授 , 在2020年第9期《南方人物周刊》的采访中也认为这首诗是宋代所作 , 并非杜牧所作 。原因有二:第一 , 这首诗没有收入杜牧的文集和全唐诗;第二 , 唐人重视寒食节 , 而宋人更重视清明节 。
△杜牧影像资料图片
杜牧对《清明》的误读
先说一个长期被误解的问题:杜牧的《清明》是一首献给“清明节”的诗 , 是“宋人更重视清明节”的文学呈现 。事实并非如此 。这首诗虽然题为《清明》 , 但全诗第一句是“清明时节雨纷纷” 。按照诗名命名的惯例 , 诗名“清明”可能是从第一句的前两个字“清明”中提取出来的 , 这是中国诗歌起源于《诗经》的传统 。比如李商隐的一些诗 , 包括极其著名的《锦瑟》 , 就是这样命名的 。这是其中之一 。第二 , “清明节”的范围是一段时间 , 不是特指清明节这一天 。在杜甫的《春雨欲来风满楼》中 , “好雨知时节 , 当春来时” , 在《遇顺流而下》中 , “江南好风光 , 花开花落还会相逢” , 两首诗中的“时节”都不是特指某一天或某一夜 。杜牧的“清明节”或“杏花节”(后面详述)与杜甫的用法完全一致 。第三 , 作者只写天上的“丰沛的雨空 , 而不是假日路上的“丰沛的人” 。如果路上“行人”很多 , 只要问几个迎面而来的人 , 就完全可以知道前面哪里有餐馆 , 哪里有村庄 。“拼命丢魂”就是有冷雨 , 尴尬了很久 , “我要死了” 。打听餐馆就是打听避雨和住宿的地方 。张继的《成都曲》:“万里桥附近有许多餐馆 。游客喜欢住在谁家?”南唐李钟《离家》:“留得匆匆 , 走近酒楼 。”因为没人问 , 行人会在路边的细雨中问牛背上的牧童 。可想而知 , 在那个萧瑟的雨天 , 诗人第一次经过此地 , 对周围的环境极其陌生 , 所以才会“欲断其魂”“问酒楼” 。《牧童指点迷津》也说明“杏花村”距离问答地点较远 , 雨中的新人很难找到远处的村庄 。需要问的是:“杏花村”是村名还是村景?这就决定了“杏花村”是已经存在 , 还是依附于诗歌 。按照常理 , 牧童对“餐厅在哪里”的回答并不是杏花盛开的雨中村庄的场景 , 而是当地唯一准确的村名:前方有个“杏花村” , 村里有个“饭馆” 。
因此 , 把杜牧的《清明》理解为一首献给“清明节”的诗 , 甚至是一首关于扫墓或见人扫墓的悲情诗 , 是学术史和接受史的一大误解 。这种误解不仅影响了对杜牧《清明》的诗歌目的、诗歌艺术及其成书于唐代的正确理解 , 也影响了对唐宋寒食、清明习俗的正确理解 。所谓“宋人更重视清明节”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宋人把清明节和祭祀活动结合得比唐朝更紧密 。最著名的一首诗是南宋高祖的《清明上河图酒》:“南北山头多坟 , 清明互扫 。纸飞如白蝴蝶 , 泪染如红杜鹃花 。日落时狐狸睡在坟头上 , 晚上孩子们笑着看灯 。人生有酒可喝 。一滴水怎能到达酒泉?”但这个原因并不意味着杜牧的《清明》就是一首歌诗:既然“南北丘上多坟 , 清明节异地祭扫” , 那么节日出门祭扫的行人就不会只是零星出现 , 而是在很多地方 。但诗歌中没有祭祀活动的痕迹 , 所以肯定不是南宋城乡居民进行祭祀活动的清明节 。因为在清明节的前一天 , 白天全国禁火 , 只有在清明节生火后 , 才有“纸灰飞如白蝴蝶”的祭祀场面 。或许是《清明》这首诗与清明节无关 , 《锦绣花谷》的编辑一方面会把《清明》称为唐诗 , 另一方面又会把标题改成《杏花村》 。当然 , 厘清杜牧《清明节》原景与清明节的关系 , 并不影响现代读者继续理解和使用清明节这一节日诗歌 。毕竟 , 清明节也包括在清明节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