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光年是多少公里 一海里等于多少米

一海里等于多少米(一光年等于多少公里)
说到中国的四海 , 我想很多人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是南海、东海和黄海 。至于渤海 , 一般是存在感最低的海 。主要原因是小 。中国的四海总面积已达470万平方公里 , 而渤海面积只有7.7万平方公里 , 仅占1.6% 。其次 , 渤海属于中国内海 , 不允许外国船只擅自进入 。另外 , 渤海到人民英雄纪念碑空中心线的距离只有149公里 。严密的安保让渤海成为最稳定的海域 , 没有纷争 , 没有入侵 , 自然存在感最低 。
但在建国初期 , 渤海的关注度很高 , 因为当时国际通行的领海宽度是3海里 。按照这个规则 , 渤海的中心区域也就成了公海 , 外国舰队的船只可以随意进入 , 3海里约为5.5公里 。按照当时舰炮的射程 , 跟在家门口架枪没什么区别 , 对国土安全和首都稳定都是极大的挑战 。这时候多亏毛主席高瞻远瞩 , 敏锐地意识到未来国家安全威胁主要来自海上 , 于是一挥手 , 改变了所谓“海岸线国际惯例” , 将领海宽度定为12海里 。
强权下的3海里领海制度渤海划分为内海的意义有多大?我们得从领海和内海的定义说起 。
领海也曾被称为领海、沿海水域和近海 。一般定义为沿海国家主权下与其海岸或内陆水域相邻的一定宽度的海域 。地理上 , 这个概念离海岸有一定的距离 。虽然领海也是国家领土的一部分 , 外国船只和舰队可以在领海内“无害通过” , 但内海就不一样了 。内海是深入大陆内部的海域 , 被大陆和岛屿包围 , 外国船只不得擅自进入 , 即使是路过也不行 。这个差距很大 。
从18世纪初开始 , 特别是随着军舰在海上战斗力的不断提高 , 国际社会开始有了沿海国家领海标准的概念 。设定领海最重要的目的是保障沿岸国家和船只的安全 。早期领海宽度的参考标准是海岸的枪炮射程和军舰射程 。在海上战舰最早发展的荷兰 , 当时最先进的战舰的火炮射程不超过3海里 , 所以将领海宽度定为3海里 , 被当时的海洋强国所接受 。
但随着舰炮性能的不断提高 , 最大射程从之前的5公里逐渐发展到一战时的20公里 , 二战时甚至发展到40公里 。原来的领海宽度标准当然过时了 , 各国开始向外扩大领海宽度 。
这时候 , 最大的矛盾就来了 。以美国为首的海洋强国 , 经济军事实力雄厚 , 主张领海宽度保持在三海以内 , 有助于他们侵略别国海域 , 掠夺更多海洋资源 。而且领海的宽度对他们来说毫无意义 , 因为根本没有别的国家会侵犯他们 。而实力较弱的国家则希望将领海宽度设得更宽 , 有利于维护自身的稳定和安全 。他们大多主张12海里甚至更宽的宽度 。
可见 , 原本巩固国家领土安全的领海制度 , 在当时逐渐成为大国制约弱国的手段 , 3海里的领海宽度成为国际惯例 。
对毛主席的国际惯例说不 。1931年 , 国民党时期 , 宣布中国领海宽度为3海里 。但在蒋介石时代 , 中国的外交完全是以大国姿态为主 , 所谓的领海形同虚设 。外国军舰不仅随意停靠在海岸线上 , 连内河也很霸道 。直到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长江炮击英国军舰紫色应时号 , 外国船只在中国内河的特权才结束 。然而 , 蒋介石时代确立的3海里领海仍然困扰着毛主席 。
按照3海里领海计算 , 中国1.8万公里大陆海岸线的领海面积只有70万平方公里 , 渤海的一部分也被划定为公海 。按照公理 , 外国船只可以在渤海上自由航行 , 这对维护京津冀地区的稳定非常不利 。
1958年8月22日 , 毛主席、周总理邀请法学家倪等人研究领海宽度问题 。当时 , 1958年4月在国际上通过的《领海及毗连区公约》中没有提到领海的宽度 。倪先生还强调 , 领海宽度在历史上从未有过准确的规定 , 只是英美日等强国都主张3海里领海 , 这也成为国际惯例 。
1958年9月1日 , 毛主席在北戴河召开会议 , 邀请著名法学家刘泽荣、周毓生 。作为大学专家 , 刘泽荣和周玉生对国际法 , 尤其是海牙协议有很好的了解 。他们坚持领海宽度应为3海里的原因只有一个 。国民党时期 , 已经申报了3海里 。如果范围太广 , 可能会导致国际争端和战争 。毛主席心里早就有了决定 , 一挥手只给了两个总结:海牙协议不是圣旨 , 美英不怕打我们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