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诗人穆旦 穆旦的诗( 二 )


学人||诗人穆旦 穆旦的诗

文章插图

西南联大南湖诗社合影
1939年到1940年, 穆旦写下了《防空洞里的抒情诗》《劝友人》《童年》《漫漫长夜》《在旷野上》《不幸的人们》等作品, 有的还是长诗 。 在这段时间发表的诗歌作品中, “穆旦始终坚持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方式传达他对所热爱的大地、天空和在那里受苦受难的民众的关怀”, 同时把他的诗性思考融入到现实中国的土壤中, 努力在诗歌作品中做到现世关怀与永恒思考的完美结合 。 1940年8月, 穆旦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联大外文系, 留校任助教, 负责四川叙永分校新生的接收及教学工作 。 叙永位于四川、云南、贵州交界处, 是个偏僻闭塞的小县 。 西南联大叙永分校的校舍借用县城内原有的庙宇, 整个学校的设施和教学条件极其艰苦 。 穆旦被分配在外文系, 其同事有陈嘉、王还、杨周翰、王佐良等人, 一起承担着“大一英文”的教学任务 。 除正常的教学任务外, 穆旦仍然积极从事诗歌写作 。 对于这段经历, 贺祥麟谈到:“查先生多次为《布谷》壁报写诗, 他的诗深邃、醇厚、有浓烈的西洋诗味道, 又很有他自己的风格……查先生成了“九叶派”中的一位杰出诗人, 影响很大 。 其渊源则应追溯到他在叙永的诗歌 。 ”
学人||诗人穆旦 穆旦的诗

文章插图

穆旦一家
1942年2月, 应中国远征军的急需, 穆旦作为中国远征军翻译奔赴缅甸战场抗日, 其间参加了震惊中外的野人山战役, 在胡康河谷的森林中目睹战友的死亡, 九死一生 。 正是这种对战争的亲身体验, 使他写下了著名的《森林之魅一一祭胡康河上的白骨》:“在阴暗的树下, 在急流的水边, /逝去的六月和七月, 在无人的山间, /你们的身体还挣扎着想要回返, /而无名的野花已在头上开满……静静的, 在那被遗忘的山坡上, /还下着密雨, 还吹着细风, /没有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 /留下了英灵化入树干而滋生 。 ”在作品里, 穆旦将战士的死亡融合进森林的生长之中, 那些开满死者头上的“无名的野花”……看似平和克制, 实则潜伏着情感的洪流 。 而唯其如此, 这种情感的洪流才显得更加宏大深沉、更加悲天悯人 。 这种表现抗日战争的方式, 这种祭奠死亡灵魂的书写, 更合乎人性和人道, 也更能引起人们的广泛共鸣 。 因此, 唐湜认为《森林之魅》“从其思想的深沉、情感的融和和与风格的透明来说, 该是中国新诗的重要成就之一, 也是作者诗集里的冠冕” 。
学人||诗人穆旦 穆旦的诗

文章插图

穆旦诗集
可以说, 作为一位优秀的青年诗人, 穆旦在西南联大时期的诗歌创作引起了20世纪40年代人们的强烈震撼, 同时也奠定了他在中国新诗史上的重要地位 。 1994年, 在王一川、张同道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师丛书”中, 穆旦列在诗歌的首位 。 2000年, 人民文学出版社将《穆旦诗集(1939-1945)》评为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之一 。 2001年, 其20世纪40年代的诗作《赞美》和《春》被选进中学语文教科书 。
(内容选自《西南联大人物故事集》)
作者简介
穆旦(1918—1977), 原名查良铮, 曾用笔名梁真, 祖籍浙江海宁, 出生于天津, 现代主义诗人、翻译家 。 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地质系, 半年后改读外文系, 抗日战争爆发后, 随学校南迁长沙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后又徒步远行至昆明西南联合大学 。 1940年在西南联大毕业后留校任教 。 1942年2月投笔从戎, 以助教的身份报名参加中国入缅远征军, 以中校翻译官的身份随军进入缅甸抗日战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