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信怎么样(捷信消费贷款怎么样)( 二 )


而捷信的反应速度明显比同行慢了一拍,曾引以为傲的线下布局成为累赘 。虽然其也在2018年起开始收缩线下,但线上转型规划却足足迟到三年 。
据界面新闻采访人员了解,从2018年起,捷信消费金融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裁员,从2017年巅峰时期的8万名员工,逐渐减少到2018年底的4.4万人,近乎腰斩 。
2019年至今,捷信消费金融再次进行大规模裁员,近九成员工离职 。目前,全国员工仅剩下约1万人左右,线下渠道全面收缩,数万名地推人员管理维护的数十万个POS点贷款模式正在逐渐消失 。
另一位接近捷信消费金融的贷款中介告诉界面新闻,捷信十多年间在中国铺设的五个层级市场销售网络已近散伙,基层销售人员裁员数量约有九成,甚至一些城市仅剩下2~3名销售人员,用来维护医美和教育贷款领域的关键资源 。
而其线上化的发展步伐未能赶上线下渠道失守的速度 。
直到2020年2月,捷信消费金融才正式发布“2020-2023战略”,宣布将加速全面转型的步伐,打造“线上 线下”深度融合的创新型消费模式 。
目前,捷信的消费者虽然仍可到捷信的合作经销商门店,但却需要通过捷信的自助服务合作模式——乐易购(ALDI 2.0)下单,从而转为线上成交 。
捷信消费金融资料显示,截至2020年底,捷信推出的线下乐易购(ALDI 2.0)客户自助服务模式已经推广至全国约14万商户 。相比2017年巅峰时期的24万个POS点,线下渠道覆盖降幅超过四成 。
在捷信消费金融的最新介绍中,中国POS点贷款已经消失,转而介绍的是“已有超过4400万用户注册了捷信金融APP”、“超过15万家商户升级为自助服务模式店铺”,不再需要人工协助提交贷款申请 。截至今年4月,捷信官方数据显示,捷信的线上商城拥有 200万人的月活量 。
除了在线上开拓失利之外,因其纯外资背景,捷信消金在中国市场融资也相当曲折 。
2017年,捷信消费金融公布的融资结构显示,由于缺少银行背景股东,捷信当年发放的524亿元消费贷款中,信托融资占总融资额的八成以上,其次才是银行融资,融资成本一直居高不下 。
直到2019年7月,捷信消金母公司捷信集团向香港联交所提交招股说明书,计划将在2019年完成上市,募资超过10亿美元 。
但事与愿违,捷信集团本计划于2019年9月上市,但在通过港交所聆讯后却一再推迟,直到当年11月,出人意料地终止了上市计划 。
捷信集团表示,由于一系列不可预见的挑战影响了全球宏观经济环境,捷信集团决定不再推进上市进程,公司资本充足,目前不需要通过上市来保持在各地市场的业务增长,捷信集团认为在此阶段上市并不符合最佳利益,所以决定不再推进上市进程,未来将通过债务和股权融资进一步支持业务的扩张 。
实际上,放弃上市融资的捷信集团并非真正“不缺钱” 。至今,捷信集团高层对这次“无疾而终”的上市计划的真正原因讳莫如深 。
4月20日,捷信消费金融公布的数据显示,总发行规模为18亿人民币的债券项目中,依然需要承受超过6%以上的融资成本 。截至2021年4月,捷信已在中国成功发行19期共计约466亿元资产证券化产品,是中国发行ABS产品最多的消金公司之一 。
艰难转身还有机会吗?
虽在中国市场深耕已超十年,但外资基因却依然深刻烙印在捷信消费金融体内 。
一位接近捷信消费金融的人士向界面新闻采访人员表示,在捷信内部,话事权一直牢牢掌握在捷克籍高管手中,公司内部虽然极度重视业务合规,但在关键业务环节推进缓慢,无法及时把握市场变化 。
最近当面临裁员风波、业绩陨落等一系列负面事件后,捷信消费金融的高层才开始频繁发声 。
在今年4月的一封公开信中,捷信消费金融的CEO Ondrej Frydrych 表示,捷信2020年财报显示实现了盈利,并将在2021年第一季度继续保持盈利 。捷信没有停止与零售商合作伙伴的合作,而是从线下转向了线上渠道 。
针对近期的架构调整优化,Ondrej Frydrych称,这是公司业务转型的一部分,公司始终与员工保持开诚布公的沟通,并试图努力与每一位受影响的员工对话,公司还愿意多承担40%的成本,为员工提高高于法定标准的赔偿 。但令人遗憾的是,长沙地区一些员工在少数个体组织下,通过阻断其他员工与公司的沟通,推动事态升级 。目前,捷信正在与当地政府协作解决这一问题 。
在捷信消费金融艰难转身之时,近年来,持牌消金赛道的竞争却异常火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