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行人欲断魂的诗意是什么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丧魂(路上行人欲丧魂是什么诗词)
光明/视觉中国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丧魂 。问当地人哪里买酒省心?牧羊人指着杏花村 。”这首晚唐杜牧写的七绝《清明》,是目前中国最知名的节日诗之一 。每当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来临,网上都会有长短热文 。在大众传播中,清明一直被理解为一首献给“清明节”的诗 。比如《千秋诗话》说,“这清明在雨中来” 。比如在唐代文学研究方面颇有建树的陈教授,在2020年第9期《南方人物周刊》的采访中也认为这首诗是宋代所作,并非杜牧所作 。原因有二:第一,这首诗没有收入杜牧的文集和全唐诗;第二,唐人重视寒食节,而宋人更重视清明节 。
杜牧对《清明》的误读
先说一个长期被误解的问题:杜牧的《清明》是一首献给“清明节”的诗,是“宋人更重视清明节”的文学呈现 。事实并非如此 。这首诗虽然题为《清明》,但全诗第一句是“清明时节雨纷纷” 。按照诗名命名的惯例,诗名“清明”可能是从第一句的前两个字“清明”中提取出来的,这是中国诗歌起源于《诗经》的传统 。比如李商隐的一些诗,包括极其著名的《锦瑟》,就是这样命名的 。这是其中之一 。第二,“清明节”的范围是一段时间,不是特指清明节这一天 。在杜甫的《春雨欲来风满楼》中,“好雨知时节,当春来时”,在《遇顺流而下》中,“江南好风光,花开花落还会相逢”,两首诗中的“时节”都不是特指某一天或某一夜 。杜牧的“清明节”或“杏花节”(后面详述)与杜甫的用法完全一致 。第三,作者只写天上的“丰沛的雨空,而不是假日路上的“丰沛的人” 。如果路上“行人”很多,只要问几个迎面而来的人,就完全可以知道前面哪里有餐馆,哪里有村庄 。“孤注一掷”就是有冷雨,尴尬了很久,“快要死了” 。打听餐馆就是打听避雨和住宿的地方 。张继的《成都曲》:“万里桥附近有许多餐馆 。游客喜欢住在谁家?”南唐李钟《离家》:“留得匆匆,走近酒楼 。”因为没人问,行人会在路边的细雨中问牛背上的牧童 。可想而知,在那个萧瑟的雨天,诗人第一次经过此地,对周围的环境极其陌生,所以才会“欲断其魂”“问酒楼” 。《牧童指点迷津》也说明“杏花村”距离问答地点较远,雨中的新人很难找到远处的村庄 。需要问的是:“杏花村”是村名还是村景?这就决定了“杏花村”是已经存在,还是依附于诗歌 。按照常理,牧童对“餐厅在哪里”的回答并不是杏花盛开的雨中村庄的场景,而是当地唯一准确的村名:前方有个“杏花村”,村里有个“饭馆” 。
【路上行人欲断魂的诗意是什么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因此,把杜牧的《清明》理解为一首献给“清明节”的诗,甚至是一首关于扫墓或见人扫墓的悲情诗,是学术史和接受史的一大误解 。这种误解不仅影响了对杜牧《清明》的诗歌目的、诗歌艺术及其成书于唐代的正确理解,也影响了对唐宋寒食、清明习俗的正确理解 。所谓“宋人更重视清明节”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宋人把清明节和祭祀活动结合得比唐朝更紧密 。最著名的一首诗是南宋高祖的《清明上河图酒》:“南北山头多坟,清明互扫 。纸飞如白蝴蝶,泪染如红杜鹃花 。日落时狐狸睡在坟头上,晚上孩子们笑着看灯 。人生有酒可喝 。一滴水怎能到达酒泉?”但这个原因并不意味着杜牧的《清明》就是一首歌诗:既然“南北丘上多坟,清明节异地祭扫”,那么节日出门祭扫的行人就不会只是零星出现,而是在很多地方 。但诗歌中没有祭祀活动的痕迹,所以肯定不是南宋城乡居民进行祭祀活动的清明节 。因为在清明节的前一天,白天全国禁火,只有在清明节生火后,才有“纸灰飞如白蝴蝶”的祭祀场面 。或许是《清明》这首诗与清明节无关,《锦绣花谷》的编辑一方面会把《清明》称为唐诗,另一方面又会把标题改成《杏花村》 。当然,厘清杜牧《清明节》原景与清明节的关系,并不影响现代读者继续理解和使用清明节这一节日诗歌 。毕竟,清明节也包括在清明节里 。
被误解的唐代“清明”
接下来的问题是,唐人是不是对清明节不够重视?答案可能不是这样的,因为唐人两个节日并重 。唐朝皇帝李隆基说,“寒食清贫,辉煌而在长安路 。“有时候,我们更看重清明,因为寒食只能享受冷饮和冷食,而清明可以喝热食,让人各方面都更加舒适愉悦 。魏的《清明上河图》说:“寒食常病,但有点尴尬 。“后世形成了唐朝比较重视寒食的印象,因为两个节日相连,寒食在先,所有的节日,包括祭祀活动,都是从寒食开始的 。王的《寒食》说:“秋比冬更可贵,寒食不如春 。......即使今天出行,明朝依然有自己的清明 。“意思是寒食清明玩两天,很多年都是三天,远胜重阳和农历新年的一天休闲 。大冷天禁火,所以王建《寒食行》说:“寒食家出古城,老人看家为子 。......三天不烧火的纸钱,那会死人的纸钱?“古人认为,纸钱要先烧掉,死者才能收 。这个“三伏天”特指“三月三”,即与寒食节重叠的上巳节 。甚至民间制造新火,或者皇帝赐新火,都是从寒食夜开始的 。汉仪的名篇《寒食天是事》,为中唐皇帝所熟知,可视为汉唐一贯的赐火传统:“春城遍地花,东风寒食天主杨柳 。蜡烛从汉宫传来,轻烟散入武侯祠 。“清明因火更热闹,从帝王到平民更受欢迎 。张在《风和盛作寒食制应》中写道:“绝禁火日,则明必清 。......帝爱节,传宴萧少 。“说明皇帝比较喜欢清明节,清明节又用火,所以大摆筵席,摆酒席,放古乐 。一般情况下,这样的活动几乎每年都有,所以张说也有类似的诗句,如“秦川道丰和圣制初备寒食”“今岁得寒食,明年伴宴清明”“今清明宴于清明日宁望山池赐飞字,好时光惜”等 。孟浩然在长安的《清明是事》中写道,颇不公平:“皇帝重视清明,百姓悲伤 。”顾匡之子顾《长安清明话》也说:“明朝皇帝遇清明,亦将游客赶出紫禁城 。九莫方菲英哭,万车马雨楚清 。“首都也是,民间也是 。即使在安史之乱后,当地的清明节仍然很盛行 。杜甫《清明》说:“长沙一日花多,千人出 。“在某些年份,三月三日的上巳节与寒食节或清明节重叠,这使它加倍热闹 。王维《城东冷食》中的“清明上思”是指清明和上思在同一天 。李牧《三月三日刘八章使任楼所见寒食》是上思与寒食重叠:“清明花柳,亲友客筵上思 。”诗人把重叠的两个节日“三月三寒食节”提前一天并入第三个节日清明节,称为“刘桦清明节” 。由于清明节具有自然节气和人文节日的双重特征,所以唐代尤其是晚唐五代的诗人,像李牧,往往把寒食、清明节、上思相连或偶有重叠的时期称为“清明节”或“清明” 。因为寒食和上思只是民间节日,从来没有“寒食季”或“上思季”的说法 。皮日休的《登帝后寒食杏园有宴……》是这样的:“雨洗万物鲜,满城车马 。“诗名为《寒食》,诗名却是《清明》 。文的《无火日》也是如此:“清明时节...春庵杏花红 。”或者在这期间写《临近清明》 。文的《孕前寒食》:“寒孤春时节近清 。“诗里明明是《寒食前》,时间上更接近寒食,诗里却是《近清明》 。清明节出现在农历三月,其次是二月,四月很少见到 。所以唐诗中有“清明二月天”之说 。由于唐人将“寒食”并入“清明”,以“清明”作为这一时期的参照物,这一现象显然与“唐人重视寒食节,宋人更重视清明节”的说法并不吻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