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怎么读(坑在古文中的意思)( 三 )


自孔子卒后 , 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 , 大者为师傅卿相 , 小者友教士大夫 , 或隐而不见 。故子路居卫 , 子张居陈 , 澹台子羽居楚 , 子夏居西河 , 子贡终于齐 。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之属 , 皆受业于子夏之伦 , 为王者师 。是时独魏文侯好学 。后陵迟以至于始皇 , 天下并争于战国 , 儒术既绌焉 , 然齐鲁之闲 , 学者独不废也 。于威、宣之际 , 孟子、荀卿之列 , 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 , 以学显于当世 。
请大家注意 , 所谓“焚书坑儒” ,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不过上面引文的标点 , 是完全照录今中华书局新点校本的模样 , 但其中存在严重问题 , 影响到对这里所要讨论问题的理解 , 下面将具体说明其错谬出在哪里 。
《史记》这段话 , 是讲孔夫子离世之后儒学的发展状况 , 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 , 是在他刚刚去世不久的一小段时间之内 , 诸弟子散布天下各地 , 讲学布道 , 一派繁荣 , 而其达者往往为王者“师傅卿相” , 稍逊者亦“友教士大夫 。至于所谓“隐而不见”者乃时或有之 , 在观察天下大势时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第二阶段是在战国时期诸国并争愈演愈烈之后 , 因为在弱肉强食的天下秩序中不符合列国君主的要求 , 各地“儒术既绌” , 其学独兴盛于齐鲁之间 。在这第二阶段的齐威王至齐宣王之间 , 最有代表性的儒者 , 是孟子和荀子 , 先后“以学显于当世” 。
值得吟味的是“是时独魏文侯好学 。后陵迟以至于始皇”这两句话 , 仅仅从上下文意来看 , 这也应该是前后连贯相互呼应的话语;再下文“天下并争于战国 , 儒术既绌焉”云云 , 这分明讲的都是秦始皇以前的事儿 。因为灭了六国之后才有“皇帝”的名号 , 先结束战国并争之事 , 后有“始皇帝” , 所以“天下并争于战国”云云绝不应该直接承续在“后陵迟以至于始皇”句下 , 二者之间理应句断 , “天下并争于战国”这句话完全是另起一层意思 。
若是把这两句话紧密连结起来 , 读作:“是时独魏文侯好学 , 后陵迟以至于始皇 。”就文从字顺 , 什么都很好理解了 。这两句话是讲在战国诸国并争之时 , 列国君主 , 开始只有魏文侯喜好儒学 , 其后日渐衰败 , 直至秦始皇时期 。那么 , 在秦始皇时期 , 儒学的境遇究竟如何?是在衰败中起而振兴了呢?还是衰败愈甚 , 以至趋于灭绝了呢?反正到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 其趋势究竟是上升抑或下降 , 太史公并没有明说 。
不过《史记·儒林列传》接下来的一段话 , 倒也给我们提供了很重要的分析线索 , 即《史记》下文云“及至秦之季世 , 焚《诗》《书》 , 坑儒士 , 六蓺从此缺焉”(案此“儒士”今本《史记》作“术士” , 相关辨析详见下文) , 这显示出在“焚《诗》《书》 , 坑儒士”之前 , 《诗》《书》等儒家经典和儒学之士在大秦朝野应该都是具有相当地位的 。
实际的情况 , 正同《儒林列传》上述记载相契合 , 而与现在通行历史著述的说法有很大差异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的各种通行历史著述带给人们的一般印象 , 是秦始皇斥逐儒学而崇尚法家;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这可以说是秦朝灭亡之后“自古以来”的看法 。然而认真研读《史记》相关记载 , 我们却可以看到 , 单纯就一种思想学说在朝廷中的地位来说 , 秦廷不仅没有斥逐儒学 , 而且还十分尊崇儒学 。
按照《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 , 在“焚书坑儒”之前 , 秦廷即设置有七十位博士 , 而这七十位博士 , 就其“学科归属”来讲 , 都是儒学博士 , 而且是由秦始皇始创其制 , 如清人沈钦韩所云:“古以儒者名之博士 , 秦始有专员 。”(沈钦韩《汉书疏证》卷四)例如 , 在这七十位博士当中 , 有位叔孙通先生 , 从这位秦廷博士的实际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 , 当时所谓“博士” , 就是从儒生中选出的 , 所以他们应当就是传习儒家学学的学者 , 而所谓“儒学” , 当时在很大程度上又可以以“文学”称之(《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仔细审度《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颁布“焚书坑儒”令时的相关记载 , 可知秦廷的博士皆应出自儒学 , 这一点应该没有什么异议 。过去元人马端临即断然指明“秦以儒者为博士”(见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 , 至近时洋博士胡适也说“大概秦时的‘博士’多是‘儒生’”(说见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 , 做出的也是大体相同的判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