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懂艺术的孩子,最不可缺少的是父母的陪伴

画家林曦曾在谈论艺术时 , 说过这样的话:“所有的艺术都 是在做一件事 , 就是表达感情” 。 如果艺术在表达情感 , 那么让孩子去接触艺术、学习艺术 , 实际上就是让孩子去感知这份情感 , 是在培养孩子们对美的感受力 。

培养懂艺术的孩子,最不可缺少的是父母的陪伴

文章插图

有了良好的感受力和审美力 , 孩子的内心就会变得丰富多彩而灵气生动 , 也会按照自己的体验更好地去发展自己 。
那么做为家长的我们该如何对孩子进行艺术启蒙呢?
面对多数对艺术及艺术教育一知半解且不够深入的家长又该如何培养孩子呢?今天我们从这几个故事开始 , 一起来聊聊亲子陪伴 。
故事1平等地对待他 , 尽情地交流分享生活
有一位美术教师 , 布置了一道名为“黄昏”的作业题 , 说是要利用黄昏和同学们一起完成这题 。
“让我们先别开灯 , 大家一起等待暮色的来临 。 大家可以互相说话 , 但不能忘了观察窗外的景色 , 一定要把这一切记下来 。 ”
孩子们开始叽叽喳喳地笑闹起来 , 但持续了很短的时间 , 就什么声音也听不到了 。
孩子们开始安静地坐在窗前 , 看到最后一丝晚霞消失 , 淡紫色的雾霭升起来 。 教室里越来越暗 , 但没有人想到开灯 。 黑暗一点点地蔓延开来 , 包围过来 , 远处的灯火亮了 , 天上也若隐若现地出现了星星……
最后老师说:“请开灯吧!”孩子们吓了一跳 , 过了几秒钟后全班竟然欢呼起来 。 每个人的脸上都产生了微妙的变化 , 老师最后感谢孩子们 , 和他一起用了将近一个多小时完成”黄昏”的作业 。
对这些孩子来说 , 他们对黄昏的感受已经完全有别于任何一次在画纸上的呈现了 。
这样的体验与感受可能是终生难忘的 。
培养懂艺术的孩子,最不可缺少的是父母的陪伴

文章插图

我们总是担心孩子的这个想法不够深、那个见识不够长 , 所以常常无法在一个平等的环境下跟他们交流 。
就像大多数人会采取的动作一样 , 何必花一个小时去感受黄昏 , 只要画出来就行啊 。 但其实就算是还未脱离开母体的婴孩 , 都有独特的感受力 。
当年我在怀孕时每次念林徽因的《你是人间四月天》这首诗时 , 孩子总会有很明显的胎动迹象 。
孩子长大后 , 我仍然爱抽空对着他念一些诗歌 , 只希望他能感受到辞藻是美的 , 韵律是好听的 , 我想他是能听懂的 。 他安静下来就是在感受 , 闭起眼睛就是在体会 。
最近在看汪曾祺的书 , 偶尔会给他念一二段汪先生笔下的花草树木和食物 。 有一天我们聊起了这本书里的植物 , 他说 , 牡丹是骄傲的 ,  牵牛花脾气很大 , 月季有点孤独..... 。 .
他是外观上的小孩 , 但他是自己世界中的小大人亲子陪伴 。
正如那位美术老师 , 和他的孩子们一起感受写意的黄昏一样 。 尽情地平等地发展孩子们对艺术的感受力 , 在这过程中给予他们以快乐 。 我们所需要做的是创造与孩子共同分享的机会 。
故事2与他为伍 , 放下我们“成熟”的教育观
一个孩子5岁了 , 父母让她学画画 。 孩子把画中人物的头涂成了强烈的紫色 , 把背景的天空涂成了深红色 。 妈妈见了非常生气 , 训斥她:“你画的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隔壁的兰兰画得比你强多了 , 她长大了一定能成为大画家!”爸爸坐在一旁接着说:“这么乱涂乱画的 , 你白上了那么多美术课了 。 ”
孩子低下头 , 不吭声了 , 过了一会儿 , 把画纸和画笔都放到了一旁 。
艺术教育的目的从来都不是将孩子培养成大家 , 而是通过艺术培养孩子成为有美感、可以自我表达情感并能愉悦自己的人 。
对孩子的艺术创作 , 随意批评或指手画脚地进行指正是不明智的选择 。 因为孩子有自己的思维方式 , 艺术的教育意义更重要的在于鼓励孩子自由发挥 , 大胆地自我表达 。 美学大家蒋勋先生说过 , 美的过程也是发现自己存在的过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