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传统习俗 傣族的民风民俗( 三 )


酸胶
冬天和春天,当你走进傣族村,很容易看到一种果树——酸角,它在当地人中很受欢迎 。它高大,树干粗糙,枝叶繁茂,树枝上挂着一串钩形豆荚 。酸枣又名酸枣、罗望子、珞璜子、酸枣(海南)、(“戴”)、天目坎、桐舍土,是天南星科酸枣属热带、亚热带常绿乔木 。本属仅含一种酸果,有甜型和酸型两种 。酸角气候炎热,在年平均气温18C—24C、年降雨量500—1200毫米的地区能正常生长 。
由于傣族地区湿热,昆虫种类繁多 。以昆虫为原料制作各种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常吃的昆虫有蝉、竹虫、大久保、田鳖、蚁卵等 。捕蝉是在夏天 。每天傍晚,蝉群落在草丛中时,蝉创业网的翅膀被露水浸湿,无法飞翔 。女人们很快将蝉挑进竹篮,然后放在锅里烤成酱 。蝉酱具有清热解毒、止痛消肿的医疗功能 。
傣族人一般喜欢吃蚁卵,经常吃在树上筑巢的黄蚂蚁 。取蚁卵时,先赶走蚂蚁,再取卵 。蚂蚁蛋大小不一,有的大如绿豆,有的小如米粒,洁白光亮,洗净晒干,与鸡蛋同炒,味道鲜美,生吃或熟吃都可以 。生吃的时候会做酱 。煮熟后,鸡蛋被用来覆盖和油炸 。常用的酸果、苦瓜 。
傣族人也嗜酒,但酒量不高 。它是在家里酿造的,味道很甜 。茶是当地特产,但傣族人只喝没有香料的大叶茶 。喝的时候,在火上稍微翻炒一下,直到焦了,冲泡后稍微喝一点 。我喜欢整天嚼槟榔,把槟榔和烟草、石灰混在一起 。因为长期咀嚼,嘴唇和牙齿都是黑色的,口腔液像血一样,人们觉得很美 。制陶业比较发达,大部分的餐具都是女性烧制的 。
傣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特色文化的民族 。傣族的节日很多,其中最受关注的是傣族最重要的三个传统节日 。

傣族传统习俗 傣族的民风民俗

文章插图
佛浴节(傣语“栓兰”)又称“泼水节”,起源于古印度的一种婆罗门教仪式,后来被佛教吸收,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随着佛教传入傣族地区 。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佛浴节已经成为傣族人民的一种习俗,流传了几百年 。
佛浴节一般在大代历的六月举行,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 。沐浴佛节那天,我们要用清水洗去佛尘,然后互相泼水,互祝平安 。后来我们逐渐发展到用锅和桶边泼边倒歌,越泼越激烈,鼓、锣、泼水、欢呼的声音合二为一 。在西双版纳,佛浴节被政府宣传为“泼水节” 。每年都会举办赛龙舟、飞天灯、各种歌舞晚会等传统娱乐活动,吸引着来自中国和世界各地的游客 。在德宏地区,佛浴节仍然只是一个宗教节日 。
夏节(傣语“好哇”)又称“闭节”,起源于古代印度佛教徒雨季定居的习惯,随南传佛教传入傣族地区 。
夏季也是雨季的开始,即稻作社会进入农忙季节 。古代佛教僧侣为了配合信徒的农耕活动,停止到处传教和扰民,集中在寺庙或地方修行,逐渐形成了修行 。在僧侣集中修行期间,佛教信徒停止了寺庙里的所有活动,但他们专注于耕作,并形成了一种习惯 。后来,僧侣和信徒之间的这种默契关系被上层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形式固定下来,并随着上层佛教传入傣族地区 。
南传上部信仰佛教的傣族,一般在大傣历9月15日(农历六月中旬)举行夏礼 。夏季仪式的日子是“夏季节” 。傣族村寨的佛寺不得不敲锣打鼓,告诉人们节日快到了 。佛教高僧聚集在佛寺念经,信徒准备食物、鲜花、纸钱等 。然后,它进入了三个月的“结夏” 。夏季禁止僧人外出讲学,禁止信徒远行,禁止男女谈爱谈嫁,禁止大型庆祝活动 。和尚要安心念经,人要专心生产 。
傣族传统习俗 傣族的民风民俗

文章插图
夏节(傣语“昂娃”),又称“开门节”,对应“夏节” 。
“夏节”通常在大代历12月15日(农历九月中旬)举行,象征着为期三个月的“夏节”结束,可以解除“夏节”以来的禁令 。和尚可以到庙里去传道、筹款,男女也可以谈情说爱、结婚 。在夏季节日这天,傣族人民会身着盛装,带着食物、鲜花、蜡棒和钱币到佛寺拜佛听经,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并以鸟兽鱼虫等各种形状的灯笼在村寨周围翩翩起舞,并燃放烟花、灯彩、舞象脚鼓等娱乐活动 。
【傣族传统习俗 傣族的民风民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