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的通俗解释 理念的意思( 二 )


即美是观念的感性显现 。他在书中解释说:“这个概念有两个因素,第一是一种内容、目的和意义;第二是表现,也就是这个内容的现象和现实 。而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融合的,外在的特殊因素表现为内在因素的表现 。”即定义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概念是内容和意义;第二,感性显现;三是这两个方面的统一,即理性与感性、内容与形式、个体与特殊的统一 。由此可见,黑格尔成功地将辩证法运用于其美学思想的建构之中 。
(1)理念 。从黑格尔的哲学中可以看出,整个世界都是由“观念”“自生”的 。所以,美和艺术也必然是自我认识和实现观念的一个方面,是观念创造出来的 。所以,美的本质是理念 。黑格尔在《美学》一书的开头写道:
我们把美称为美的理念,这意味着美本身应该被理解为一种理念,它应该被理解为一种确定形式的理念,即一种理想 。
一切都源于理念,只有理念才是真的,所以美的理念也一定是真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美与真的本质是相同的,所以黑格尔在定义美时讨论了“真”的理论:“美与真是同一个东西 。
(2)感性显现 。从理念到具体的感性形象,就是黑格尔说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这里的“显现”不是指实际实在的存在,而只是它的“现在的样子”,是与存在相对立的 。“显化”的目的是什么?还是像黑格尔问的“是什么需求让人们想要创作艺术作品?”“这种需求的内在必然性是什么?”他回答说:
与自然不同,自然是自由的、直接存在的,而人不仅像植物、树木等自然物一样存在,而且“为自己的存在而存在”,即人要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人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有两种方式:觉知方式和修行方式 。
认识的方式是从理论上、思想上认识自己;在实践中是指“在直接呈现给他的外在事物中认识自己,在实践的过程中认识自己 。”也就是说,人要通过实践改变外物,“在外物上刻下内心生活的烙印,发现自己的人格在这些外物中重现” 。所以,正是因为人要在实践中认识自己,观念才应该作为感性的形象出现 。在《美学》一书中,他写道:
艺术表现的普遍需求也是理性需求 。人应该把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作为对象,并把它们提升到心灵的意识,从而从这些对象中认识自己...这是人的自由和理性,是艺术和一切行为、知识的根本的、必然的本源 。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观念之所以以感性形象出现,完全是由于观念内在需求的必然性 。有些哲学家把黑格尔的观点看作是上帝从神学角度的解释,以显示自己的美,这也是合理的,因为在黑格尔眼里,理念就是全知全能的上帝 。
感性显现的必要性上面已经讨论过了,这里强调“显现”二字 。“显现”显然不是实际的存在,观念的自我显现,虽然必然与实际的感性事物相关,但不是具体的实在事物,不是具体的物质存在 。因为,具体感性的东西的存在会是人的欲望 。比如看到水果就会想到吃 。但是,当你欣赏艺术作品中的一堆果实时,这一堆果实并不会让你产生欲望,正如黑格尔所说:“因此,艺术作品中虽然有感性的存在,但没有感性的具体存在,也没有自然的生命;它不应该停留在这个层面,因为它只满足灵魂的旨趣,它必然要消灭一切欲望” 。所以艺术作品中感性的东西只有形式,没有实际存在的本质 。“与自然物的直接存在相比,艺术作品中感性的东西被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成为纯粹的显现” 。正是由于观念的感性显现,这种显现才更接近观念 。因此,在黑格尔看来,艺术作品的美相对高于自然美 。黑格尔的美学更关注艺术中的美,所以他称美学为艺术哲学 。
(3)理念与感性表现的统一 。黑格尔认为感性显现是观念“自发”的,所以它们的统一是必然的 。但得到这个结论并不容易,这说明西方美学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因为在黑格尔之前,它被美只关乎感觉的观念所统治 。比如康德指出“纯粹的美”只是“直接呈现”的外在因素,即艺术的外在形式,这种观念一直统治着西方美学圈 。因为这似乎符合我们的感官经验,当我们看到美好的事物时,我们会直观地感受到它们自身的美,并产生大量的理性思考 。在这一潮流中,他把理性放在艺术的首位,黑格尔明确地说:
然而,艺术作品不仅是感性的对象,而且只是为了感性的理解 。它们一方面是感性的,另一方面基本上是为了灵魂,灵魂被它感动,并从中得到满足 。
在我看来,我也认为美不仅仅关乎感性,理性也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我们在欣赏一件艺术品时,首先要进行主观理性的思考,对艺术品进行再创造,使艺术品所代表的普遍性个人化,然后与艺术品产生共鸣,不仅仅是感官感受,还有理性的思考 。由此可见,黑格尔的理念与感性显现的统一在某种程度上是进步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