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独奏《江河水》 江河水二胡( 三 )




当旋律突然从十度开始 , 即旋律以十度音(3-5)(十度跳)向上跳跃 , 旋律线下降后 , 连续两次向上冲击 , 长时间停留在调式主音(6)上 , 并利用颤弓的颤音效果加强 , 犹如含泪哭泣 , 使音乐表现出悲怆悲愤的性质 , 艺术感染力非常强 , 从而表现出
第三个乐句(转)的节奏是抑扬顿挫的 , 断后是连续的 , 情绪起伏不定 , 像每句话里的血泪:

音乐在高音区转了一圈后 , 用了强弓弱弓 , 做了变化 , 对比鲜明 。音乐透露出一种悲愤和仇恨的情绪 , 给人一种悲愤和呜咽的感觉 , 表现出一种内心的怨恨 , 然后转入低音区 。
第四个短语(组合)是第一个短语的变体和重复 。以基本音调的变化再现作为这一段音乐的结尾:


这个再现短语展开了一小段 , 从头到尾都是呼应 , 但同时又是痛苦的 , 无奈的 , 意味深长的 。强调宫尾部分的“7”音(以宫为角度变化) , 为第二段由羽音转入主音做准备 。
该段音乐具有中国民族音乐中起承转合的共同结构特征 。音乐素材的运用很简洁 , 但表达的感情却是如此丰富深刻 。随着音乐情绪的发展和深化 , 一种巨大的悲愤之情汇聚涌动 , 产生了令人揪心的艺术效果 。
在第二段(b)中 , 在调式和调性变化的基础上 , 音乐进入了恍惚的意境:
1=C (2 6个字符串)
原速 , 沉思着


这个遥远的变调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完成的 。它只是用同一个音来过渡 , 也就是前6=后5 。这是中国民族音乐中特有的变调手法 。它产生了一种全新的意境 , 在段落中形成了不同情感的强烈对比 。
这首曲子的演奏特点是二胡不用揉弦 , 体现了民族管乐器与东晓的相似 , 声音如哀鸣:如欲之苦 , 如泣如诉;《声无绝人》([出自]:宋苏轼《前赤壁赋》)的音乐色彩 , 使音乐突然从原来的戏剧情怀 , 变成一种痴情自言自语的扑朔迷离的意境 。
这一段由五个短语组成 。乐句采用“对偶”结构句法 , 上下呼应;二胡独奏旋律和扬琴伴奏旋律以几乎重复的音调交替出现 , 产生了一问一答 , 或自我追问的回声效果 , 精辟地表现了主人公复杂的内心痛苦 。过度悲伤后的这种沉默确实有一种艺术效果 , 那就是“无声胜有声”;在音乐音准的表达上 , 采用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变调法 , 加深了曲调的感染力 。旋律与前一段形成对比;音乐形象和音乐意境也有明显的变化 。整首乐曲以弱强度(P到pp)演奏 , 音乐处于沉思状态 。此外 , 琴弓和手指的运用 , 直调以及演奏中的柔唱慢揉更是突出了这一荒凉的景象 。旋律流畅 , 音乐很有深度 , 用微弱的力度演奏 , 仿佛让人在苦苦思索苦难的成因 。同时也让人仿佛看到了在河边哭泣的女人内心深处隐藏的痛苦 。她想着 , 仿佛在问 , 在问自己 , 却无处寻找安慰 。她被各种复杂的情绪纠缠和困扰 , 痛苦无处诉说 。随着调式主音从第一部分激动的一片羽毛变为暗淡的A音 , 带主音的变调使第一、二段形成了调性色彩对比 , 似梦似幻 , 百思不得其解 , 无可奈何 。同时也为音乐段落的再现做了铺垫 。

第三节(A ')是第一节的翻版 , 但音乐的基调却大不相同 。经过中段的对比 , 二胡和乐队以强劲的力度演奏了整件乐器 , 似乎一直强压在人们心头的愤怒终于爆发了 。虽然是动态的再现段落 , 但通过不同的力度、速度和演奏方法 , 使音乐所表现出的情绪更加愤怒、昂扬 , 音乐从哭泣、沉思变为愤怒的声讨和激情的反抗 , 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为了满足音乐感情发展和旋律结尾的需要 , 在句末延伸出一段 , 使旋律结尾有所呼应 , 旋律结尾意味深长 。
首先 , 语气、调式、情感的转换都是通过起始句来实现的:
1=bB (3 7串)

这个零散的词组有一种向上推的力量感 。仿佛一条河流的闸门突然打开 , 火山的喷口突然喷发 。感情的洪流再也无法遏制 , 悲愤的情绪倾泻而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