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藏在胡同里的北京冰窖 冰窖胡同


冰窖胡同(解密藏在胡同里的北京冰窖)
进入伏天,除了时不时来一场的阵雨,大多是桑拿天,闷热难耐,恨不得抱着空调,躲在冰箱里 。

而在没有电的明清时期,冰箱就已经作为消暑的利器在皇宫里被广泛使用,这里的冰箱肯定不是用电制冷,用的是冬天储存在冰窖里的天然冰 。
▲柏木冰箱
冰窖在中国有千年以上的历史,《燕京岁时记》记载:“周成王命凌人掌冰,岁十二月,敕令斩冰纳于凌阴 。凌阴者今之冰窖也……藏冰之制始此 。”从这段记载可知,周代设有“凌人”官职,专门掌管采冰、储冰和用冰之事,藏冰的冰室称为“凌阴”,也就相当于后来的冰窖,建筑构造也已经比较科学,可以把冰保存到夏天 。由此可见,冬季储藏冰块供夏季使用的风习由来已久,自周以后这种方法几乎一脉相传,冰窖逐渐成为历代宫中不可缺少的服务设施 。
到了清代,冰窖可分为官窖、府窖和民窖三种 。其中官窖就是指官方建立和管理的冰窖,特供宫廷和官府用冰;府窖即专门为王府建立的冰窖,但并非所有的王府都有资格建窖储冰,只有少数几位曾为朝廷立过汗马功劳的“铁帽子王”,经皇帝特许后才能建立府窖;民窖出现的较晚,是由商民设立,专门用于商业经营的冰窖,官窖藏冰不敷用时也从民窖采买 。
官窖 府窖 民窖明清时期对用冰有严格的规定,冰窖、冰箱、冰块儿属皇家御用,而一些王公大臣也只能凭皇帝赏赐的“冰票”才能在酷热的伏天里领到冰块消暑 。
清代时冰窖由工部都水清吏司掌管,每年十二月,“伐冰纳窖,仲夏颁之”,朝廷特设满、汉冰窖监督各一人,掌管藏冰、颁冰等一系列事务 。这些皇家冰窖统称“官窖”,特供宫廷、皇家庙坛与官府用冰,其中宫廷主要用于皇宫各处的消暑降温,皇家庙坛主要用于防止新鲜食物变质和冷藏各类祭祀大典的祭品,官府即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官员和皇族贵胄 。前两种为御用,建筑时多为砖窑,上覆黄色琉璃瓦顶;后一种为官用,用黑瓦覆顶 。
▲采冰
清朝时,北京城的官窖最多时达到20多座,乾隆年间据《大清会典》记载,当时京城建有四处共计十八座官窖,包括“紫禁城内窖五,藏冰二万五千块;景山西门外 窖六(即今雪池冰窖),藏冰五万四千块;德胜门外窖三,藏冰三万六千七百块,以供各坛庙祭祀及内廷之用 。德胜门外土窖二,藏冰四万块;正阳门外土窖二,藏冰六万块,以供公廨……之用” 。据此也能看出前三处共14座是御用冰窖,藏冰十一万五千七百块,后两处共4座为官用,是土窖,藏冰十万块 。
这里提到的“景山西门外窖六”指的就是现在北海公园东门的 雪池冰窖,胡同也因此得名“雪池胡同” 。据金受申先生《老北京的生活》一文中谈到:“城内冰窖以雪池冰窖为最洁净” 。
【解密藏在胡同里的北京冰窖 冰窖胡同】此外,城外海淀也设有2座冰窖,主要供圆明园、颐和园夏日用冰 。避暑山庄所在的热河、喀喇河屯,东陵所在的遵化、冀州,西陵所在的易州,以及皇帝南下巡幸所经过的徐州、苏州、江宁……也都设有官窖 。

除官窖外,少数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的“铁帽子王”经皇帝特许,也可利用王府府内外的水面自行窖冰,府内消费,称为“府窖” 。据传清朝时北京城里王公府第有40多座,但府窖却只有6处:肃王府窖、豫王府窖、庆王府窖、睿王府窖、恭王府窖和礼王府窖,什刹海南岸冰窖胡同(现称白米北巷)里的冰窖就是恭亲王府的府窖 。
官窖、府窖均由内务府和工部共同管理,经费全部由国库承担,也就是说,王府仅有冰窖的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

民窖出现的较晚,是由商民建立,专门用于商业经营的冰窖 。清朝凡与皇宫御苑相通的水道都由内务府奉宸苑管理,其他河渠由工部都水司管理,禁止民间私自采冰和经营冰窖 。但是卖冰获利颇丰,据传在夏季每百斤冰可售5两银子,所以清末也有商人出高价承包王府的冰窖变相经营 。之后,由于国库空虚,官窖也都纷纷转为“公私合营”或干脆改为民办了 。
到了民国,官禁取消,北京城里逐渐出现了许多私窖,比较有名的有:永定门外桥东河沿的合同冰窖、东便门外桥北的义成冰窖,永定门外洋桥村的卫生冰窖、前门外金鱼池的新记冰窖、什刹海南岸的宝泉冰窖、安定门外桥西护城河北岸的和顺冰窖、朝阳门外桥北的荷香冰窖、中南海东南角的永顺冰窖、北海东侧恭俭胡同的德顺冰窖(现名恭俭冰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