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花布历史 东北大花布

东北花布(东北花布历史)
近年来 , 西方品牌对中国风的理解越来越偏离 。我们在这里开诗会 , 他们的超模头上有一条龙 , 我们说的是梅朱兰居 , 他们的白球鞋上绣着“傅贵” 。而这股邪风的顶峰 , 可能就是两年前张茵在戛纳电影节上穿的那件红绿牡丹的富贵大花布 。
虽然我不想承认 , 但二三十岁的人 , 大多在童年记忆里都有华丽印花布的神奇身材 。它出现在手工棉裤的被套、床单、靠垫和衬里上...东北印花布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如果说太俗气不能称之为中国风 , 那它从何而来?
苏联的布 , 友谊的布-+-
“东北大花布”这个称呼 , 既委屈了花布 , 也委屈了东北 。其实大花布能出现在中国的土地上 , 多亏了我们的社会主义老大哥苏联 。
民国时期 , 我们曾经喜欢印刷术 , 但那时候的审美是温柔的 。
●民国广告图片上的印花旗袍
在战斗民族变得盛产核弹和AK47之前 , 工业改革后的俄罗斯是一个纺织大国 。莫斯科以纺织业闻名 , 被称为“花城” 。
俄罗斯纺织业的审美深受传统工艺的影响 。
苏联装饰艺术的典型审美是17世纪伏尔加河畔的下洛夫戈罗州开始出现的霍赫洛马装饰画 。这种装饰画常见于各种木制餐具和家具中 , 以红、黑、绿为主色调 , 金色为底色 , 有时还会有银锡粉 。
其主要内容一般为花卉、浆果、枝叶、鸟类和小动物 。这种装饰风格在19世纪后期流行于欧洲 , 并在苏联时期继续流行 。这种复杂而华丽的审美很大程度上引导了苏联布料的设计潮流 。
● Hokhloma装饰风格
大约在1951年 , 苏联纺织业从战争中恢复后 , 苏联的棉布生产迅速过剩 。为了帮助“老大哥”渡过难关 , 中国领导人从苏联购买了大量花布 。

●苏联棉布
这些“舶来品”色彩饱和 , 设计复杂 , 一开始大家都无法接受 。所以政府号召干部带头学习苏联老大哥的审美偏好 。男人必须穿大花衬衫 , 女人必须穿大花裙子 。一方面是为了展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面貌 , 另一方面也是对老大哥的慷慨援助表示感谢 。
但是大花布的问题不仅仅是颜色太显眼:宽度比国产布窄 , 而且缩水很厉害 。1英尺的花布洗后 , 往往能缩水2英寸 。如果做新衣服经验不足 , 洗两三次就得到一件童装 。
虽然大花布既不符合大家的审美 , 也不太实用 , 但是穿腻了黑白蓝的市民还是愿意尝试一些新的东西 。在大力推广下 , 大印花布迅速成为所有家庭中最常见的布料 , 被制成床单、被套、窗帘、裙子、衬衫、内衣等...如果一个男人不想穿大印花布 , 就会被人说“太封建” , 在民主生活会上受到批评 。人们甚至把苏联的大花布衣称为“爱国衣” , 提出了“爱国花布”的口号 。
●苏联印花连衣裙
到了1956年春夏之交 , 北大也出现了着装运动 。餐厅的墙上贴满了海报、讽刺漫画、小品、小调等 。 , 主题只有一个:催促女学生快点穿衣服 。那时候的北京 , 除了少数政府官员和军警 , 都还穿着便衣 , 已经成了花的海洋 。
好景不长 。中苏关系在50年代中后期进入冰河期 , 人们的着装风格回归到黑白蓝灰男女统一的基调 。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初 。大布退出了古装舞台 , 却固执地留在了家装 。
让大家用自己喜欢的大布 。-+-
虽然大花布最初来中国是为了帮助苏联实现援华梦想 , 但是勤劳的中国人民并不满足 , 大家很快就自助了 , 吃饱喝足了 。50年代的花布 , 除了舶来品 , 很大一部分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制作的 。而且面料工人的态度还挺认真的 。
1956年发表在《艺术》杂志上的一篇评论指出 , “印花布是与广大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生产资料 , 印花布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 。在过去的几年里 , 我们生产了一些漂亮的印花布 , 但应该承认 , 许多印花布设计都有相同和陈旧的缺点 , 有些印花布设计甚至很丑 。”在具体批评了许多印花布设计和生产的保守倾向后 , 这一评论敦促印花布工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