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之一:三国志 史书三国志


史书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三国志)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 , 记载中国三国时代的断代史 , 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
《三国志》在此之前已有草稿 , 当时魏、吴两国先已有史 , 如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 , 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 , 蜀国无史 , 故自行采集 , 仅得十五卷 。而最终成书 , 却又有史官职务作品的因素在内 , 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 。三国志最早以《魏志》、《蜀志》、《吴志》三书单独流传 , 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书已合为一书 。
《三国志》也是二十四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 , 因其过于简略 , 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 , 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职官、礼乐、律历等的"志" , 不符合《史记》和《汉书》所确立下来的一般正史的规范 。
基本信息:《三国志》全书一共六十五卷 , 《魏书》三十卷 , 《蜀书》十五卷 , 《吴书》二十卷 。《三国志》名为志其实无志 。魏志有本纪 , 列传 , 蜀 , 吴二志只有列传 , 陈寿是晋朝朝臣 , 晋承魏而得天下 , 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 。东晋(汉晋春秋)则以刘备为正统 。《三国志》为曹操、曹丕、曹睿分别写了武帝纪、文帝纪、明帝纪 , 而《蜀书》则记刘备、刘禅为先主传、后主传 。记孙权称吴主传 , 记孙亮、孙休、孙皓为三嗣主传 。均只有传 , 没有纪 。《三国志》位列中国古代二十四史记载时间顺序第四位 , 与《史记》(司马迁)、《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并称前四史 。
历史意义:《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 , 更是一部文学巨著 。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 , 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人物肖像图 。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动 , 可读性极高 。
相关评价:《三国志》取材精审 , 作者对史实经过认真的考订 , 慎重的选择 , 对于不可靠的资料进行了严格的审核 , 不妄加评论和编写 , 慎重地选择取材之源 。这虽然使《三国志》拥有了文辞简约的特点 , 但也造成了史料不足的缺点 。
元末明初 , 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 , 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 , 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 , 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 , 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 , 俗称“嘉靖本” , 本书24卷 。清康熙年间 , 毛纶毛宗岗父子删改后 , 成为今日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三国演义》 。
作品评价:
总体评价:《三国志》主要善于叙事 , 文笔也简洁 , 剪裁得当 , 当时就受到赞许 。与陈寿同时的夏侯湛写作《魏书》 , 看到《三国志》 , 认为也没有另写新史的必要 , 就毁弃了自己本来的著作 。后人更是推崇备至 , 认为在记载三国历史的一些史书中 , 独有陈寿的《三国志》可以同《史记》、《汉书》等相媲美 。因此 , 其他各家的三国史相继泯灭无闻 , 只有《三国志》还一直流传到现在 。南朝人刘勰在《文心雕龙·史传》篇中讲:“魏代三雄 , 记传互出 , 《阳秋》、《魏略》之属 , 《江表》、《吴录》之类 , 或激抗难征 , 或疏阔寡要 。唯陈寿《三国志》 , 文质辨洽 , 荀(勖)、张(华)比之(司马)迁、(班)固 , 非妄誉也 。”这就是说 , 那些同类史书不是立论偏激 , 根据不足 , 就是文笔疏阔 , 不得要领 。只有陈寿的作品达到了内容与文字表述的统一 。
作品缺憾:陈寿毕竟是晋臣 , 晋是承魏而有天下的 。所以 , 《三国志》便尊曹魏为正统 。在《魏书》中为曹操写了本纪 , 而《蜀书》和《吴书》则只有传 , 没有纪 。记刘备则为《先主传》 , 记孙权则称《吴主传》 。这是编史书为政治服务的一个例子 , 也是《三国志》的一个特点 。陈寿虽然名义上尊魏为正统 , 实际上却是以魏、蜀、吴三国各自成书 , 如实地记录了三国鼎立的局势 , 表明了它们各自为政 , 互不统属 , 地位是相同的 。就记事的方法来说 , 《先主传》和《吴主传》 , 也都是年经事纬 , 与本纪完全相同 , 只是不称纪而已 。陈寿这样处理 , 是附合当时实际情况的 , 这足见他的卓识和创见 。《三国志》总起来说记事比较简略 , 这可能与史料的多少有关 。陈寿是三国时人 , 因黄皓弄权 , 陈寿不肯阿附黄皓 。因此被遭排挤 。蜀国灭亡时三十一岁 。他所修的《三国志》在当时属于现代史 , 很多事是他亲身经历、耳闻目见的 , 比较真切 , 按说是有条件搜集史料的 。但因为时代近 , 有许多史料还没有披露出来;同时 , 因为恩怨还没有消除 , 褒贬很难公允 , 也给材料的选用和修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