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炳丁的博客 蔡炳丁观点( 四 )


蔡老师在信中说,他在岭南“只能阅读零散的史料” 。第一次读的时候,语言里有一种淡淡的苍凉和无奈 。后来,我深深地感觉到,在这些平淡的人物背后,有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力量!对我们也是一种鼓励和鞭策 。生活在遥远的南方,在北方乃至西北中亚地区爬着翻阅史料,在今天可能已经是家常便饭,但在当年却并不容易 。我曾经幻想过,如果蔡老师在她精力旺盛的岁月里(用她的原话)没有去“英德留学”,如果
信中提到的“小书”是商务印书馆1981年出版的《罗马奴隶起义后期》 。我买的时候是0.18元 。根据蔡的指示,该书于1963年出版,比其出版早了十八年 。此时的蔡小姐刚刚三十多岁 。次年,四清运动开始,之后的情况众所周知 。蔡老师看到书出版的时候,已经接近知天命之年了 。进入历年后,蔡先生的多年积累逐渐强大,2004年的《俄罗斯馆年谱》(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女谈》(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年)、《清初岭南佛教述略》(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唐代九胡与突厥文化》(中华书局,1997年)、《中外交流史事考证》(大象出版社,2007年)、《学习环境2018年,85岁出版《广州航海记:从航海到世界》 。我没有仔细统计过蔡全部著作的字数,但以我的愚见,上述60岁以后出版的著作,大概占了他一生著述的绝大部分 。蔡老师身体力行,真正做到了“晚年事业更辉煌” 。
工作之余,我做了几次推广 。这时,蔡老师已经搬进了新宿舍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2002年8月9日,暑假期间 。感谢老师和师母的盛情款待,蔡老师提议去公园东南区1号陈寅恪故居走走 。好像是蔡老师打了个电话,蒋伯勤老师也来了,一起去了 。途中听了蔡先生学习《诗证史》的故事,听了他的助手黄轩,听了他在英德留学时的“战友”,听了他的丈夫周寿凯,听了蒋天舒先生保存和整理老师著作的辛苦 。虽然在蔡先生的文章和其他文章中也读到过一些,也没有什么“爆料”可言,但还是很难不听到有体温有感情的叙述 。
记得最后一次见面是2012年3月14日在永芳堂一楼,给我上了老师的《读史求知》 。回来的路上,我看了老师关于“一个读书人最难得的气质:甘于寂寞”的说法 。在老师的解释里,孤独是一种专注,是一种他人无法企及的精神境界 。我觉得这是老师自己多年的经验 。老师在孤独中读历史,在读历史中求知,给我们留下了必须永远珍惜的精神财富 。
永远怀念蔡洪生!
吴越
2021年2月17日在学园寺种草 。
同年4月5日,也就是清明节的第二天,再次订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