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齐桓公是如何称霸中原的 齐国皇帝


齐国皇帝(浅论齐桓公是如何称霸中原的)
春秋战国时期是战火纷乱的时代,是旧制度逐渐崩坏,新制度发展成熟逐渐取代旧制度的时代,亦是英雄人物辈出、尽展风采的时代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可谓家喻户晓,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春秋五霸之中首先称霸中原的齐国 。当时齐国的君主是齐桓公,让我们一起看一下齐桓公是如何经营齐国,实现春秋首霸的 。
任用贤才,内修国政齐桓公即位以后,想要任用鲍叔牙为相,一来因为鲍叔牙本身就极具治国之才,二来在国君位争夺战中,鲍叔牙一直追随桓公,深得其信任 。但是鲍叔牙却拒绝了,看到这大家或许纳闷儿了,鲍叔牙既然这么有才,那么他为什么不欣然接受相职来施展才能呢?这位鲍叔牙可是个全心为齐国发展而努力之人,在他看来有一个人比他更适合相位 。
【浅论齐桓公是如何称霸中原的 齐国皇帝】
这个人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管仲,这位人物和齐桓公可谓渊源甚深 。公元前685年的春天,通过弑君夺得齐国国君位的公孙无知,在去雍林游玩之时被看不惯其弑君行为之人攻杀 。俗话说得好,国不可一日无君,齐君被杀,大臣们自然要拥立新的国君即位,当时的两大热门人选分别是出逃在外的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他们都是齐襄公的弟弟 。
公子小白就是后来的齐桓公,而当时管仲辅佐的人则是公子纠,换句话说,那个时候两人可是死对头 。当时情况紧急,得到消息的两队人马加速赶往齐都,先到者便能为新君,管仲为了扶植公子纠即位,给了公子小白一箭,结果小白假装被射死以令对方放松防备,最终顺利登上齐君位 。那么争夺君位失败的公子纠必死无疑,他的支持势力自然难逃 。

所以当鲍叔牙向齐桓公提出自己心中相位的最佳人选是管仲时,桓公内心定然不可置信,那可是想要他性命之人!当然鲍叔牙敢推荐管仲,就必然有令桓公接受并放心任用他的理由 。那就是桓公要想实现称霸中原的心愿,仅靠目前谋士们的力量是很难做到的,必须要有管仲的相助才可以 。话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桓公便听从鲍叔牙的建议任用管仲为相 。
当时社会制度大崩盘,因此人才的流动性是很大的,他们没有国家限制,只要给机会展现才能,便勤勤恳恳为雇主打工 。管仲能够被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用,自然要好好发光发热,帮助他实现称霸大业了 。在和好友鲍叔牙的默契配合下,针对齐国需要发展的对象制定了详尽的策略,目的是富国强兵 。

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充分体现了其全面细致性 。政治方面最值得一提的便是“定民之居”之策了 。即把百姓按照各自所从事的职业分区居住,这一举措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百姓的控制 。如果百姓可以随意迁居的话,国家的管控难度就会加大,不安定因素的增加对于日后要集中精力对外争霸是很不利的,故要防患于未然 。
将居民按职业技能的不同分而居之,使他们各有所长,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不同职业技能的传承 。在细化行政机构的同时,管仲推行了“做内政而寄军令”的军政合一政策,保证政令能够顺利地下达至各地,有利于行政执行效率的提高,对于军事任务的执行也更为方便 。

在经济方面,齐国规定对私田进行赋税的征收 。在这里要指出的是,私田的征收并不是按照统一的税率收取,而是按照土壤的肥瘠程度制定不同的税率征收 。土质的不同对于粮食的产出量是有一定影响的,此政策的制定显然更加合理化,有利于提高百姓耕种农作物的积极性,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
对外征伐,树立威望经过管仲、鲍叔牙等贤才对于国内的治理,齐国很快实现了“通货积财,富国强兵”的效果 。有了财力与兵力的支撑,下一步自然是要开展对外扩张战略了,于是齐桓公先从周边的小国入手,尤其是与他有过恩怨与过节的,毕竟好找讨伐的理由 。当然征伐的目的是为了让诸侯看到齐国的实力,从而归顺、屈服,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威望的树立是必要的 。
当年齐桓公迫于形势外出逃亡时,曾经经过一个叫谭的小国,但是谭国却并不以礼相待 。当桓公回国继承新君为位后,好多诸侯国都派人前来庆贺,可是曾经没有善待桓公的谭国却没前来庆贺 。不知道是不是惧怕齐桓公旧事重提又或是别的原因使其未来庆贺,但是齐桓公却将新账、旧账放在一起算了,于是派兵攻打谭国 。

谭国毗邻齐国,但是国土面积却比齐国小得多,根本不是齐国的对手,因此很快便被灭掉,谭国君主逃往莒国 。齐桓公灭齐之举,一来扩张了齐国的国土,二来也是剪除鲁国附属国势力的预告 。如此一来,依附于鲁国的小国们就要好好考虑一下该跟着哪位大佬混了,毕竟一旦站错了位置,很容易遭受灭顶之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