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与易经(为什么不能将《周易》等同于易经)( 二 )


原本 , 清代考据学想要重建五经的自信 , 结果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 , 暴露了五经中的系统性矛盾 。廖平总结了五经中的矛盾 。
一个例子是“罪犯站在你这边”的问题 。五经的解释和记载 , 对于被罚的人能否成为皇帝身边的官员 , 说法不一 。据《羊传》记载 , 兴人不可能站在你这边 。在中国传统中 , 有一位父母身体脆弱 。如果邢身体有缺陷 , 那就倒霉了 。但是《礼记》里的记载还可以 。郑玄注意到了这一点 , 他根据不同的朝代进行了解释 。这样的事情在清代的考证中发现的太多了 。廖平系统地总结了五经中的矛盾 , 并试图加以解释 , 但他将其解释为阴谋论 , 认为王莽篡位篡改了五经 。这一观点被康有为知晓后 , 被杜撰成《新学伪书考》 。他的书发生在1894年甲午战争刚刚结束 , 社会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 引发了对五经信心的崩溃 。
现在我们有了新的史料 , 包括考古资料 , 对中国以外的历史有了了解 , 可以帮助我们更多地了解五经矛盾的成因 。结论是神学思想混入五经 。我们可以还原这段历史 , 资源网怎么能和《易经》混在一起 , 一次又一次的剥离 , 展现它本来的样子 。过去 , 信心因为矛盾而崩溃 。现在公认易经的原貌对我们很有价值 。


易经是一个学科的总称 , 它非常非常古老 ,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学科 , 其中没有一个 。按照中国传统 , 《易经》是“群经第一大道” 。事实上 , 这种说法在全球范围内也是成立的 。人类的学问和哲学的源头在于《易经》 , 这个话题后面会具体讨论 。
易经只是周朝和战国后期的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 。人们对《易经》的理解和解读 , 并在此基础上 , 成为一部著作和现存唯一记载《易经》经书的文本 。所以《周易》属于《易经》 , 但也是处于特殊历史阶段的《易经》 。易经与《易经》在特殊的历史阶段并不完全重合 , 甚至存在诸多矛盾 。
易经很古老 , 起源于伏羲时代 , 然后经历了和经历了以下九个历史阶段:神农、朱荣、五帝、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汉代、晋南北朝、唐代、宋明、清代和民国 。总共有十个历史阶段 , 下节课将专门讲述它 。
在每个历史阶段 , 都会有新的文化元素和思潮 。这些新的文化和思想会直接融入到《易经》中 , 会让那个历史阶段的人对《易经》有新的认识 。
然而 , 不同历史阶段出现的文化和思想往往与《易经》的核心思想相矛盾 , 导致在新的历史阶段 , 与《易经》相矛盾的内容会混杂到《易经》中 。因此 , 从形式上看 , 《易经》是一个随着历史阶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过程 。每一个变化都会夹杂着新的矛盾 。
但经过这么长的历史 , 跨越了这么多的历史阶段 , 夹杂着这么多的矛盾 , 易经之所以还叫易经 , 是因为易经的形式虽然在不断变化 , 但有一个超越历史阶段 , 保持不变的核心层 。
因此 , 《易经》在逻辑上由两个层面组成:不变的核心层面和变化的形式层面 。《易经》之所以是《易经》 , 在于它的内层 , 而不在于它的形式层 。
学习《易经》的关键是学习它的核心层 , 通过它的形式层去感受它的核心层 。能够识别和排除形式层的干扰 , 不会被各历史阶段混杂的内核层相互冲突的内容所欺骗 , 而是直接指向并牢牢把握其内核 。
但微妙的是 , 核心层和形式层的区分只是逻辑上的 , 而不是现实的 , 只能靠感知而不是直接观察 。只要用心学习和研究《易经》 , 你就会意识到这个逻辑及其核心的存在 。在现实中 , 《易经》是由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形式构成的 , 核心隐藏在形式之中 。
也就是说 , 内核层和形式层实际上是集成的 。内核离不开形态 , 形态离不开内核 。它们之间的区别是合乎逻辑的 , 只是通过我们的感知 。
这就像一个人的性格和行为 。性格是他的内层 , 行为是他的形式层 。通过他的行为 , 他能感受到他的性格 。但是 , 性格和行为是一体的 , 性格寓于行为之中 , 行为就是性格的发展 。性格不变 , 行为多变 。对于一个人来说 , 我们只能通过他不断变化的行为来感知和总结他不变的性格;然后 , 通过他一成不变的性格 , 可以推断出他千变万化的行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