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叫什么字怎么读 这个叫什么?是怎么做的??( 二 )


营养价值
多数地区的人习惯于在腊月打糍粑;在梅州客家地区每逢传统节日或家庭喜庆;四川地区的人在中秋节前制作,象征丰收、喜庆和团圆,是中秋节和月饼齐名的必备佳品 。在四川民间一些地方,在糍粑中加入桂花捣制成月桂糍粑,蘸上炒黄豆面和白糖吃,味道清幽淡雅、甘甜爽口,别具一番风味 。另一些地方在热糍粑中裹入熟红豆等豆制品、加入适量食盐,切成椭圆状片块放到熟菜油中油炸,作出的红豆油糍粑,色、香、味俱佳 。湖北地区的人们也习惯在腊月里打糍粑,将糍粑切成长条状保存,待吃时再切成片状 。

客家
在广东梅州、福建龙岩、福建三明等客家地区,每逢传统节日或家庭喜庆,都有做糍粑的习俗 。糍粑的制法是:取上等糯谷,最好是壳薄质软的红谷糯,经加工成白净的糯米 。用清水把糯米浸透,放进木甑里蒸糯米饭,放进石臼里,用杵槌舂制而成 。因此,客家人叫“打糍粑” 。舂糍粑的杵槌,要用光滑的木杵,糯米饭粒便粘不住 。经过用力舂捣,使之成羹状,然后做成如鸡蛋般大小的糍粑 。蘸上炒米、花生、芝麻、黄糖等配制的佐料粉,吃起来柔韧鲜滑,香甜可口 。客家农村有句俗话:“十月朝,糍粑粄子碌碌烧 。”说的是每逢农历十月初一,家家户户做的糍粑热气腾腾[2]。
闽清
在清代古民居荟萃的福州闽清坂东镇,糍粑,是当地人用当地优质糯米经水泡后,放进饭甑蒸熟后倒进石臼,一人用木杵舂,一人翻动,一下一下,直舂到米饭粘稠如泥状,挑起不断为止,民间俗称“打糍” 。然后装进盆里,加香油点润,用手搓成块,搓成丸,放进装有炒熟磨细的芝麻、花生、豆、糖的碗中滚过沾满后即可食用 。味道清香,甜润可口,舒气和胃,多吃不腻 。考究的吃法是将糍粑搓成丸子,和肉片、菜梗、香菇、墨鱼、大蒜、辣椒等一起拌炒,香辣可口,是餐桌上的一道好菜 。
从前,福州闽清乡下家家户户都备有木杵、石臼等打糍粑的工具,逢年过节,每家都会打糍粑 。这时,孩子们欢天喜地围看大人们打糍粑,直看到大人把打好的糍粑放在盆里,搓成丸子,香喷喷的金黄透亮的糍粑真馋人,恨不得马上吃到口 。做好的糍粑要先拿来奉祖宗,并且烧上根香,等香燃完了,大家才能开始吃糍粑 。吃糍粑真得费一番工夫,糍粑又粘又稠,没法掰开吃,偏偏乡下人喜欢大块吃肉,大口喝酒,自然也喜欢把糍粑丸子搓成巨型,吃起来才有味道,这苦了温文尔雅的城里人,面对这巨型糍粑丸子,真是又想吃又怕粘,更怕吃相不雅被人笑 。不过厨师想到了这点,把传统的糍粑硕丸细化,做成苹果大小的小丸,但还是能掰开吃,仍不失原来特色 。不过,要想品出吃粘糍粑味,最好是试试吃大糍粑丸,佐以大块猪肉,大碗的烧酒,体验农家生活,别有情趣 。
信阳
信阳糍粑,为信阳传统名吃,主要产地有商城、新县、潢川、光山等地 。“杀年猪,做米酒,打糍粑,腌腊肉!”打糍粑是信阳流行的年俗 。对于信阳人而言,打糍粑的象征意义甚于物质
意义 。打糍粑往往与杀年猪“两盘同开” 。吃着新鲜的猪肉,就着新鲜的糍粑,那份新鲜劲把整个一年都能照亮 。如今信阳的传统年俗正在流失 。
打糍粑是江淮一带的旧俗 。糍粑曾是信阳老百姓过年家家户户必备的食品之一 。年前,家家户户打糍粑,亲戚邻居都来帮忙 。在打糍粑之前,先将糯米淘净浸泡两三天后,放入木质蒸笼大火蒸熟 。“为防止蒸锅水烧干,要不时地沿锅边向蒸笼里加水” 。
将蒸熟的糯米拿出来放到“地窝子”里,“地窝子”是用红石头做的,有80厘米见方,中间掏成半圆,男人们用枣木棒不停地捣地窝子里的糯米,糯米太黏捣着费劲,往往是一群男人,一边转圈捣一边唱号子歌 。等到糯米全变成面团没有米粒而且很黏时,就打好了 。刚打好的糍粑,冒着热气、闻着清香、摸着柔软、看着洁白、吃着滑嫩 。
将整团的糍粑都拿起来放在一张大门板上,平整成大约5厘米高的样子,等糍粑慢慢变冷变硬后,用刀切成块,用瓦缸或桶装新鲜的冷水浸泡 。春节时可以将糍粑油炸、火烤、打汤等,来招呼客人或自己食用 。
糍粑可烤,可煮,可煎,可炸,尤其是春节期间,亲朋好友来访,最好的见面礼便是煮上一碗荷包蛋糍粑 。若将糍粑包上各种馅料,油炸烤煎,风味更加独特鲜美 。包馅的糍粑不宜久存,切成块状的糍粑久放干裂,可用清水泡之,勤换其水,可保存3个月以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