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航集团并购史的背后是扩张欲望,是资本反噬,是令人唏嘘的自卑


2007年,当了40年船员的贾鸿祥迎来了他人生中高光时刻,担任大新华物流的董事长 。
大新华物流集团是海航集团旗下实力强悍的子公司,贾鸿祥在职的4年间,将老东家“买买买”的优点发挥到极致,先后收购了天津海运、烟台海运和山东海丰,一时间风光无限 。
可是,贾鸿祥在收购方面拿手,收购之后怎么管理这些公司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直到2011年,贾鸿祥花了四年的时间也没有想明白,最后造成了大新华物流的业绩报表一片绿,资金链出现了问题,法律官司一大堆 。
所以,贾鸿祥身败退位,但他留给了海航集团一个潜伏的危机 。
2008年,大新华物流集团向沙钢船务租了一条好望角型巨轮,海航集团是担保人,过了两年,大新华收到了船,沙钢船务却没有收到租金 。
沙钢船务收不到钱,能怎么办,走法律程序呗 。
官司打了一年多,最后肯定是大新华输啦,海航集团作为担保人,也有连坐责任 。
这时,海航旅业从美国引进了一艘豪华游轮“海娜号”,这是内地第一艘豪华游轮,为海航集团的事业线再添上一朵红花 。

受到官司的影响,海航集团始终不赔给沙钢船务275万美元的担保责任费,在大新华集团被“全球追债”的情况下,海娜号开启了它为海航集团的贡献:在2013年首航成功前往越南,第二次航线前往韩国 。
恰恰是在韩国出了事 。
因为沙钢船务始终想不明白,海航集团是一家有3000亿元资产公司,为啥就是不赔钱?
有钱人欠钱不还,还有理了,简直天理难容!!
所以就把官司打到了韩国去,也就是说,沙钢船务向韩国法院出示证据、担保书,韩国法院确认无误后,扣押了刚刚游到韩国济州港的海娜号 。
那时,船上的船员跟游客加起来差不多有2300多人 。
收到消息的海航集团立马成立特别公关小组,先安抚好游客的情绪,然后派出五架飞机前往韩国接回游客,接着打点关系,让上头的人给韩国法院施加压力,并且操作舆论导向,让人们认为:韩国,你这么做不妥哦 。
从海航集团的公关手段来看,步步紧逼,环环相扣,把损失降低到最少,是一场漂亮的公关战例,顺利让海娜号回家 。

但是,从这次事件来看,那些投资者却看到了海航集团预防危机的问题,在以后给海航集团投资更加慎重 。
而大新华集团,在这一年宣布了破产重组 。
大新华集团出事了,还有海航集团兜着 。
但是,海航集团在面对大新华集团出现的危机,没有从中汲取教训,在7年后,他也踏上跟大新华集团同样的命运 。

海航集团的前身是海南航空,1993年,海南航空成立,公司只有一千万元,这点钱连飞机翅膀都买不起 。
不过,这一年吹来了股份制改造这股东风,海南航空有了这个利好消息,搞来了2.501亿元,但还是买不起飞机 。
没事儿,海航集团有超强的融资手段,没有任何抵押,就从海南交通银行得到了两架波音737-300 。
1993年5月2日,海航的首航从海南海口飞到北京,预告着海航跨出了第一步胜利 。
接下来,海航的首要工作是找到更多的飞机,发展更多的航线,这样才有人愿意坐他们家的飞机 。
可是,从哪里搞到钱呢?靠赚飞机票,估计要好几年才能回本,海航明显不会选择稳扎稳打的方式,而是选择了他的老手艺:融资 。

1995年,海航融资得到了2500万美元;过了两年,海航在B股上市,融资到2.77亿;再过两年,海航的价值上升,在A股上市融资到9.43亿 。
有钱了,豪横了,路子也广了 。海航在融资和发展一手抓,在短短的几年里,就成为了国内重要的地方性航空 。
到了2000年,海航迎来了他的第一次打击,他的自卑感,也是从此而来 。
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了WTO,这预示着中国加入全球化进程,同时也给了国内企业带来危机感:外国企业来中国抢生意了 。
而且论实力,中国所有的民航飞机加起来都不如国际一家大航空集团 。
民航总局在中国正式加入WTO前开始布局,公布国内的民航企业进行重组,以国航、东航、南航这三家公司为龙头 。也就是说,海南航空要被其中一只龙头并购 。
可是,作为一个花了七年时间发展起来的民航,好不容易有了点成绩,不会白白把成果拱手让人 。
当时的海航集团执行总裁李维艰说: 四条腿的桌子比三条腿的桌子强 。
这第四条腿,就是海航集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