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导演三部曲 李安导演

简述国师曾言,他和李安导演都属于老黄牛,这是讲创作态度 。
电影技法,一位在“道”的层面花心思,一位在“术”的层面下功夫 。
电影贡献,一位属于劈碎“东亚病夫”的开山斧,一位属于在“敌人”地盘竖旗帜的领头羊 。都很伟大 。
艺术成就,李安导演走得更远 。
当火燃烧起来的时候,李安导演选择给这把火泼凉水,来检验火上炙烤的东西是否稳固 。国师则在给这把火添砖加瓦、火上浇油,有时候还会给这把火做好灯罩打上光 。
这是本质区别 。
好恶更喜欢李安导演 。
比较《英雄》和《卧虎藏龙》后,会把论述的焦点集中在李安导演为什么好 。
而非国师为什么差 。国师的差也只是和历史级的大师比 。他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放肆狂奔,已经抵达后无来者的孤芳自赏层次 。
华语电影史浓墨重彩的一笔 。
少不了张艺谋 。
《英雄》《英雄》出众的美术、强对比的大色块、精准宏大的场面调度是国师功力的体现,08奥运气势最为鼎盛 。无论内核还是形式,都做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坐实了国师称谓 。别人能不能做奥运会总导演是一回事,敢不敢做、能不能做好是另一回事 。国师做了,做好了 。
聊聊电影的主题 。
《武林外传》里大嘴师傅有言:“不杀,就是和平” 。以“天下太平”收束故事没有问题,战争是人类负担不起的奢侈 。人类从无数次战争中学到的教训是,非必要不战争 。
那哪里错了?
错在了“一个人的痛苦,与天下人的痛苦相比,就不再是痛苦 。”太投机 。王朔曾言:“是人都会投机,只有投的漂亮不漂亮的区别 。”08年奥运是漂亮的,英雄不漂亮 。
何以有此结论?
错位感 。
《英雄》的前半段,观众代入的是刺客,积累的情绪是和主角一往无前,一同赴死,等的是无名的一击必杀 。但大敌当前,无名选择了倒转剑刃自我屠戮,拿剑柄象征性捅了秦王一下 。
这是对观众情绪的挑衅和背叛 。传递的信息是:我能杀你却不杀 。这不是顾大局,这是偷懒 。是无名三年练剑却不知道为什么练,肉体很勤奋,思维在偷懒 。
历史更迭几十年,只有一次机会 。长空残剑等人的自愿死亡,谋取的是七步必杀的一线可能 。机会就这一次 。放弃了?
代表“我们”去杀的是你,代表“我们”不杀的也是你 。这没有关系,只是电影嘛 。但,最严重的错误,凭什么连我的痛苦你也一起代表了?还用“为天下”这样的伟光正理由?
已经在用艺术解构历史,不妨大胆一些 。21世纪了,一个更加进步的文化环境,一个现代思想武装过的头脑所做的历史反思 。在较为安全的电影表达里,非但没有做“失去 *** ”的勇敢尝试,还无情冷漠地抹除了人性:一个人的痛苦,和天下的痛苦相比,便不再是痛苦?
这种看似在乎所有人,实则谁都不在乎的空话极度伤人且站不住脚 。换言之,国师在最该花功夫的地方,偷懒了 。
所有生命都很珍贵 。
每个人的痛苦,对个人而言都像大山一样沉重 。无论时代在不在乎,个人的情绪体验都是珍贵的 。不能用如此傲慢的态度代表所有人,并且说,你的痛苦不算什么 。
这是英雄最失败的点 。面对历史已成定局的素材,手里握着一群凭空捏造的人物,不杀的理由应该更值得深思,更不容易推翻 。
刺客是工具,怎样让工具获得人性 。让人性面对庞大的“宫殿”不会被万箭齐发淹没,依然掷地有声,要比说个人的痛苦不算什么更值得深思 。
天下人的痛苦,是由个人的痛苦聚拢而成的 。
《卧虎藏龙》反观《卧虎藏龙》 。
故事的落点,停在了玉娇龙身上,一种《末路狂花》式的自由决绝 。这就显得《英雄》里无名在秦王暴政和天下和平之间的摇摆,还不如一位女子干脆痛快 。
谁小人,谁英雄?
李安在武打层面的处理像他本人一样温和,感官 *** 不强烈 。轻功这种理想化的技能在《卧虎藏龙》里都是写实的,所以这部电影重意境 。作为小说改编的电影,李安的“无原则”反而助力良多 。“毁掉原著拍一部好电影”还是“忠于原著拍一部烂片 。”显然他选择了前者 。
李安导演说:“碧眼狐狸只能算个小坏蛋 。我就想让玉娇龙权充反派,一个阳奉阴违的叛逆少女 。”
文本互为对照的俞秀莲,作为行走江湖的女侠,内在反而很服从,只要李慕白愿意和她远走天涯,她愿意放弃一切 。甚至不及周迅《龙门飞甲》里塑造的凌雁秋独立、自由、洒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