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语文单元主题 人教版六年级下语文单元整合教案案例( 四 )


文章列举“攻而不胜”和“委而去之”两个事例 , 来论证观点 。
文章最后又用“域民”、“固国”、“威天下” , 不能仅仅靠“天时”与“地利”条件 , 从反面强调“人和”的重要性 , 结尾归结出“得道多助 , 失道寡助”的论断 。
文章强调“人和”的重要性 , 推而广之 , 方方面面应该“以和为贵” 。
【思维训练】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本文的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 , 地利不如人和 。”
2.本文的论据是什么?
“三里之城 , 七里之郭 , 环而攻之而不胜 。”“城非不高也 , 池非不深也 , 兵革非不坚利也 , 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 两个论据分别证明“天时不如地利 , 地利不如人和 。”
3.本文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既摆事实 , 又讲道理 。先用“环攻不胜”和“委而去之”两个论据证明论点;然后又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固国不以山谿之险 ,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道理从反面强调“人和”的重要性 。
4.本文大量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排比 。增强论述的语气 。
5.本文的君子是指什么?(用文中词语回答 。)
“得道者”
6.为什么“人和”比“天时”、“地利”更重要?
“天时”、“地利”是客观的 , 外在的 , 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而“人和”是主观的 , 内在的 , 在事物发展变化中起着决定作用 。所以“人和”比“天时”、“地利”更重要 。
7.本文体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要取得战争的胜利 , 必须顺应民意 , 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而要达到这一点 , 就得施行仁政 。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下语文单元整合教案案例4
一般常态教学目标:
通过“读—述—析 ”的形式 , 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个故事 , 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 , 学习先作分析再下结论的说理方法 。
基础知识积累目标:
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 器、用、恶、妖等) , 结合上下文 , 理解词语的意思 。
阅读需要突破的核心问题设计:
荀子是怎样一步一步分析“言”和“行”的关系?他认为“言”和“行”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
口语训练的设计:
有感情的朗读 , 背诵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行”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写作训练的设计:
把本文改写成一篇现代汉语的议论文 。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让学生交流其预习作业:查找关于荀子的资料 。
二、 自读课文:
1、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 。
2、 交流互答自读中的困难、
3、 梳理积累重要的实词 。
三、 复述课文:
请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来复述本文(先小组讲述再抽选讲述) 。
四、请学生思考、讨论 :(1) 作者将“言”和“行”的表现分成了几类?(明确:四类)
一、 能言、能行
二、 不能言、不能行
三、 能言、不能行
四、 言善、行恶
(2)对这四种情况作者分别是什么态度?(请分别用一个字概括)
明确:敬、爱、任、除
(3)我们很容易看出作者对“能言、能行”者的赞美和“言善、行恶”者的厌恶 , 那么另外两种人作者是否全盘肯定或者全盘否定呢?为什么?从中你明白了什么?(学生讨论交流)(明确:辨证的看事物 , 取长补短)
五、口语训练:说说荀子认为“言”和“行”应该是怎样的关系?你如何认为?
结合日常生活:说说文章中的道理 。
六、熟读、背诵本文:品味本文“先分析再下结论”的说理方法 。
七、作业:
推荐阅读荀子的其它文章:《劝学》体会荀子议论性文章的严密结构和有力论证 。
完成“抄、释、译”作业和练习册 。
附:电子课文 口能言之 , 身能行之
《荀子》
口能言之 , 身能行之 , 国宝也 , 口不能言 , 身能行之 , 国器也 。口能言之 , 身不能行 , 国用也 。口言善 , 身行恶 , 国妖也 。治国者敬其宝 , 爱其器 , 任其用 , 除其妖 。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下语文单元整合教案案例5
教学目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