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分类积累词句
3.拓展:结合学习生活实际 , 理解名言警句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下语文单元整合教案案例2
教学目标:
掌握孟子的文学常识及其政治主张 , 准确把握文章的写作意图推行孟子心中的仁政 。
理清论证思路 , 掌握通过类比论证、正反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观点的方法 。
体会论证过程中双重否定句、排比句的表达效果 。
教学重点:掌握通过类比论证、正反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观点的方法 。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文章的写作意图 , 掌握通过类比论证、正反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观点的方法 。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复习: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
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你认为什么叫做“仁”?
2、孔子处于春秋末期 , 春秋之后就进入了战国时代 , “战国”二字体现了当时怎样的时代特点?你认为战国的国君最关心的是什么?
3、身处战国的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的又一位代表人物 , 面对一心只想通过战争征服他国的战国君王们 , 智慧又擅长辩论的孟子会用什么办法来推行儒家“行仁政 , 爱百姓”的政治主张呢?他是怎么把齐桓公、晋文公、梁惠王、滕文公等各国君主 “骗”得一愣一愣的呢?今天我们这节课与其叫《天时不如地利》 , 不如叫做“狡猾的孟子”
二、初读课文、翻译疏通
1、自读课文 , 读出孟子向君王游说说理时的自信 。
2、集体朗读 , 读出说理的气势 , 注意排比句的朗读方法 。
3、同学互译 , 圈划不理解的字词句 , 互助解答
4、指名翻译 , 重点强调 。
城、郭、是、池、环、兵、委、去、域、亲戚、至、顺
畔、夫
三、把握中心
1、你认为孟子写这篇文章的真实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教君王如何攻击别的国家吗?)从文章中哪些句子可以读出孟子的真正想法?
天时不如地利 , 地利不如人和 。
得道者多助 , 失道者寡助 。
2、“道”的本意是“道路” , 后来引申为“方法、法则”的意思 。结合孟子的政治主张 , 你认为孟子这里谈到的“人和”之“道”具体指什么?
施仁政、民贵君轻——爱百姓
这是使天下太平 , 百姓安居乐业的“道”
3、本文的论证中心是“天时不如地利 , 地利不如人合” , 要表达的道理是“得道多助 , 失道寡助” , 写作的意图是规劝当时的统治者施行仁政 。
4、作为一篇议论文 , 一般会有提出论点、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议论过程 。本文孟子是如何提出论点、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再读文章 。
四、论证过程
1、在战乱不止 , 各国之间你死我活的战国时代 , 如果说施行仁政的大道理 , 君王会不会采纳呢?善辩又有些“狡猾”的孟子采用了什么办法?
通过军事引起君王的兴趣 , 再通过层层说理慢慢将君王引入自己设下的“仁政”的“圈套” 。
2、孟子是如何从军事角度说明“天时不如地利 , 地利不如人和”的?第二小节、第三小节与第一小节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举出事实论据 , 分别举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3、第二小节与第三小节论述的角度有什么不同?孟子在这里使用双重否定句想要起到怎样的表达效果?
正反论证 , 加强说服力 。双重否定句增强语气 。
4、你认为为什么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者中 , 人和的作用?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依据 , 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内因决定外因 。
有了“人和” , 其他问题能够通过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迎刃而解 。
5、孟子讲完军事之后 , 将“人和”最重要的道理类比到了治国的领域之中 , 在第四小节作者主要采用了讲道理的方法 , 属于道理论证 。文中的排比句起到怎样的表达效果?
道理论证;增强语势 , 更有说服力
6、那么孟子认为怎样才能“人和”呢?孟子又是如何进一步论证“得道多助 , 失道寡助”的道理的?
正反论证 。
7、至此你认为孟子的道理说清楚了吗?请理出孟子的论证过程 。
8、“故君子有不战 , 战必胜矣”这句话是主张打仗的还是不主张打仗的 , 为什么?
推荐阅读
- 怎样查看win7是否为正版,笔记本预装的win7,重装系统后还是正版吗?
- 《巨蟒大战恐鳄》免费在线观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网盘资源
- 眼前焕然一新是什么意思 焕然一新是什么意思
- 眺组词和拼音 眺组词拼音
- MIUI 12.5增强版公布第二批适配机型:7款手机,10月底全部推送
- 怎么把照片做成q版卡通?,用什么软件可以设计卡通形象?
- 小米系统“增强版”,第二批升级正式确定,10月底完成全量推送
- 新版《绝代双骄》怎么样?好看吗?
- 围绕中心意思写盼六年级作文【10篇】
- 成语大状元正版下载安装 成语大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