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拉康
就此而言,与其把翁福雷对弗洛伊德的批判看作是锱铢必较地讨论一个一百年前的人物的思想,不如看成是他以此警示世人不要再次创立出类似精神分析教条的“伪科学、真宗教” 。对于弗洛伊德这样在历史上曾经起到过重大影响的学者,批判地继承才是正确态度 。因此翁福雷警示的是不批判、光靠听名气就全盘继承的非思辨态度,他提倡将思想家的作品同他的个人生活和政治立场结合起来综合分析,思考局限性,避免盲目崇拜 。
阅读弗洛伊德给了人们一个堂而皇之谈性的理由,是弗洛伊德如此吸引人的原因 。
新京报:想谈谈弗洛伊德在中国的接受史 。在中国,弗洛伊德仿佛就是“西潮东渐”、思想解放中的灯塔式人物 。“五四”时期,在妇女解放运动的大背景下,弗洛伊德作为西方心理学的一部分进入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视野,引起热议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弗洛伊德和尼采一道成为备受中国人追捧的西方思想家 。因为弗洛伊德所讨论的劲爆话题——性、解梦、无意识——让他的书成了盗版书摊上的流行读物 。就像在八十年代的电影《顽主》里,社会青年张嘴就是弗洛伊德 。你怎么看待弗洛伊德在中国的接受史?弗洛伊德在中国为何会以这种面貌特征出现?
王甦:《精神分析引论》早在20世纪初便被翻译到了中国,当时中国对弗洛伊德学说的接受态度,几乎是带有崇拜的全盘接受,缺乏批判 。将弗洛伊德推介到中国的“五四”时期的译者们,尽管对弗洛伊德理论中科学和神秘成分夹杂这点有所察觉,但着重强调的还是此学说非迷信,是真科学 。
据林基成先生研究,如果说精神分析理论包含三部分:作为一种检查心理的 *** ——自由联想法;作为一种治疗手段;作为一种以无意识、压抑、冲突等概念为基础的关于身体的学说,那么中国学术界对弗洛伊德的热衷与兴趣主要也是在第三部分——也是弗洛伊德理论里假说成分最重、最缺乏科学成分的部分(林基成,《弗洛伊德学说在中国的传播:1914-1925》, 1990) 。弗洛伊德对当时中国影响更大的是文学艺术领域,不少文艺理论和文学作品都开始把精神分析学说作为分析依据或创作灵感 。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了改革***之后——尽管这期间由于左翼文学的兴起和反资产阶级文化运动而有所中断 。
“文革”之后,弗洛伊德学说再次受到关注 。首先,它在文学领域继续发挥重要影响 。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当代论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文章大都产生于文学领域 。其次,比起“五四”时期,弗洛伊德理论的临床心理学价值在改革***后得到了更多关注 。只是时过境迁,对弗洛伊德治疗理论的批判文论也被随后介绍到中国,让中国心理学界对精神分析的接受保持了一定距离 。因此,我们通常感觉“弗洛伊德热”或者说弗洛伊德引发的震撼,实际上很可能是与第三点有关,即与其性学理论有关 。
改革***初期,中国的性学研究刚刚起步,社会对“性”依然讳莫如深 。可想而知,弗洛伊德的 *** 理论和对待性的态度掀起了怎样的轩然 ***。上世纪八十年代热衷于反思历史上的压抑经验,知识界、尤其是文艺界引领了一股崇尚“性解放”的思潮 。对弗洛伊德的重新译介可谓是恰逢其时 。弗洛伊德笔下的艰深名词,带着异国的哲学味儿,夹杂着人们对新时代“性解放”的憧憬和想象,似乎为生活和文化创作都开辟了一个新空间 。
阅读弗洛伊德和运用精神分析概念进行文艺作品分析或创作,一时间成为了潮流 。其影响之大,即便到了今天,很多人一谈弗洛伊德,马上想到的便是他的 *** 理论 。弗洛伊德本人的身份(犹太人)和政治立场、甚至是精神分析在认识论和治疗方面的理论,对这些方面的考察似乎都被淹没在了对他的 *** 理论的讨论里,不见踪影 。无论是出于严谨科研,还是出于猎奇,阅读弗洛伊德给了人们一个堂而皇之谈性的理由 。这种夹杂着羞耻感和“科学”崇高感的体验,对一般人而言无可否认地极具吸引力 。
3人们对弗洛伊德的认识,更多是来自一种想象新京报:弗洛伊德宣扬恐同主义、厌女思想和男权主义等,一直是主流学界批评弗洛伊德的一个很重要的点 。你怎么看待弗洛伊德的男权主义?为何后世屡将弗洛伊德和性解放运动联系在一起?
王甦:弗洛伊德的理论一直以来都是西方女权主义集中批判的对象之一,因为里面充斥着厌女症特征 。翁福雷也在《一个偶像的黄昏》里具体分析了弗洛伊德是如何表面上将精神分析说成是以实现性解放为目标,实则捍卫了厌女、 *** 崇拜、恐同等一系列保守主义立场 。
推荐阅读
- 什么是人格? 什么是人格?
- 什么才算人格分裂?
- 顾恺之吃甘蔗的理论是什么意思 顾恺之吃甘蔗的理论
- 虫洞真的存在吗 宇宙虫洞真的存在吗
- 个人成长语录 个人人格魅力 个人成长的语录
- 免费的人格测试网 免费的人格测试
- 第五人格蛇皮走位是什么意思
- 女人的格局大气语录 表达女人格局大的说说
- 双重人格出现的征兆 双重人格测试
- 18型人格测试 18型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