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震的常识知识点 关于地震的小知识点( 五 )


2、尽量活动手、脚 , 清除脸上的灰土和压在身上的物件 。3、用周围可以挪动的物品支撑身体上方的重物 , 避免进一步塌落;扩大活动空间 , 保持足够的空气 。
4、几个人同时被压埋时 , 要互相鼓励 , 共同计划 , 团结配合 , 必要时采取脱险行动 。5、寻找和开凿通道 , 设法逃离险境 , 朝着有光亮更安全宽敞的地方移动 。
6、一时无法脱险 , 要尽量节省气力 。等待获救 。
7、保存体力 , 不要盲目大声呼救 。互救是指已经脱险的人和专门的抢险营救人员对压埋在废墟中的人进行营救 。
为了最大限度地营救遇险者 , 应遵循以下原则:先救压埋人员多的地方 , 也就是“先多后少”;先救近处被压埋人员 , 也就是“先近后远”;先救容易救出的人员 , 也就是“先易后难”;先救轻伤和强壮人员 , 扩大营救队伍 , 也就是“先轻后重”;如果有医务人员被压埋 , 应优先营救 , 增加抢救力量 。
地球的结构就象鸡蛋 , 可分为三层 。
中心层是“蛋黄”-地核;中间是“蛋清”-地幔;外层是“蛋壳”-地壳 。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 。
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和公转 , 同时地壳内部也在不停地变化 。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 , 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 , 于是便发生地震 。
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急剧的破裂 , 产生地震波 , 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 。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 , 在古代又称为地动 。
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 , 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 。
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 , 能引起巨大的波浪 , 称为海啸 。地震是极其频繁的 , 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 , 对整个社会有着很大的影响 。
地震波发源的地方 , 叫作震源(focus) 。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 , 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 。
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 。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 。
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 , 深度在7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 , 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 。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 , 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 , 也不一样 , 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 。
震源越浅 , 破坏越大 , 但波及范围也越小 , 反之亦然 。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 。
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 。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 , 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
某地与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 。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称为地方震 , 在100-1000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 , 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称为远震 , 其中 , 震中距越远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 。
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 , 它是由纵波和横波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震中区 , 纵波使地面上下颠动 。
横波使地面水平晃动 。由于纵波传播速度较快 , 衰减也较快 , 横波传播速度较慢 , 衰减也较慢 , 因此离震中较远的地方 , 往往感觉不到上下跳动 , 但能感到水平晃动 。
当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时 , 在一段时间内 , 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 , 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做主震 , 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叫前震 , 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 。地震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 。
从时间上看 , 地震有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的周期性现象 。从空间上看 , 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带状 , 称地震带 , 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两大地震带 。
太平洋地震带几乎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0千米~70千米) , 全部的中源(70千米~300千米)和深源地震 , 所释放的地震能量约占全部能量的80% 。震级 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 , 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 , 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 。

推荐阅读